沈強,男,1969年11月生,中共黨員,安徽省滁州市某安防科技公司焊接師。從事焊接及焊接工藝工作30余年,他攻克諸多焊接技術難題,設計舉高車臂架及支腿自動焊接裝置,主導玻璃溜子管和分料管等改造項目,成立沈強技能大師工作室,對190余名一線員工進行技能培訓,帶領工作室開展百余項焊接技術革新,為企業取得舉高車生產資質。沈強曾獲評全國優秀農民工、“安徽好人”、安徽省勞動模范等榮譽。
從崗位新兵到工藝員 是他對吃苦耐勞的詮釋
沈強剛學成出師就接到一項技術難度高、時間緊、工作量大的焊接工作:焊接大窯頂梁底座。聽到作業事關整個項目能否落地,沈強主動請纓,毅然接下了任務。整整兩天一夜,他幾乎沒合過眼,累了就躺在大窯頂上緩一會兒。同事從食堂幫他打來飯菜,他有時胡亂扒了兩口又重新端起了焊機。“那項任務原本的工作量是4天,我一個人用了36個小時一次性完成了。”憶起往事,沈強語氣難掩驕傲。
“苦當然要吃,不吃苦哪有進步?”談到焊接技藝,沈強總這樣說。他曾在近100攝氏度的小爐夾道中作業,每次進入都要裹著厚棉襖、戴著頭盔和手套,“里面溫度太高,全身但凡有一點露肉的地方就會被燙傷,連吸進去的空氣都是火辣辣的,燒得嗓子眼疼。”這項作業要求焊接人員在夾道的時間不能超過兩分鐘,一是人的身體無法承受,二是棉襖可能會著火。為了保障作業,他只能一次又一次反復進出,等焊接工作結束時,那身厚棉襖的里層幾乎被汗水浸透,沉得拎不動。
焊接的火花高達幾百度,工作服燙壞、手背燙傷對于沈強來說都是常有的事,多年來他那雙大手上早已布滿新舊不一的疤痕。正是憑著這份不怕吃苦的精神,沈強掌握了一身超群的焊接本領。他參與的工程焊接項目,質量驗收一次合格率在99.8%以上,在各項技能比武中屢獲大獎。自此,沈強成為滁州市首席技師,省級技能大師工作室領銜人。
從工藝員到“師傅” 是他對開拓創新的追求
從鉚焊班長、焊接培訓師到焊接工藝師......變的是職務,不變的是他30余年如一日的深鉆細研。沈強一直沒有放下對技藝的不懈追求,他的上衣口袋里總裝著本早已被翻卷的焊接書,沒有作業的時候就反復翻閱。工作之余,他常用零件邊角料練手,一蹲一練就是好幾個鐘頭。對他來說,每天下班后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看理論書籍,焊接理論培訓班也常有他的身影。
“我們做的是消防器材產品線,事關群眾生命安全,一絲一毫都馬虎不得。誤差如果能再縮小1毫米,沒準就能多救好幾個人。我們的技術還有改進的空間。”沈強注重發現新問題、學習新技術,積極探索創新,推動“問題點”轉化為“創新點”“效益點”。
公司在開發舉高噴射消防車產品線時,既缺設備又缺技術。“當時公司找了徐州的一家外協單位,連做了五套都不滿足質量要求,后來公司下決心要組織自家團隊攻關技術難題。全組上下十幾個人,除了我之外,沒人相信我們能啃下這塊‘硬骨頭’。”沈強回憶說。
高噴消防車高36米,僅臂架就長達十幾米,卻要求焊接完工藝誤差不能超過3毫米,其難度可想而知。面對挑戰,沈強沒有退縮,帶領團隊加班加點攻關。他不止“膽大”,心更細。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2個多月沒日沒夜的摸索和上百次的試驗,沈強把臂架彎曲的誤差從8毫米降到了2毫米以內,副車架對角線更是實現零誤差。
“一遍不行就再來一遍,一定要把技術打磨好。”這是沈強常掛在嘴邊的話。近年來,沈強領銜的“沈強技能大師工作室”實現百余項技術革新,攻克了諸多焊接技術難題。他帶領團隊創新焊接順序和參數,有效解決產品焊后變形問題,更在大型鉚焊件焊接工藝上另辟蹊徑。在新產品研發中,沈強再挑大梁,親自編制工藝方案,開展實操培訓,填補了該行業在鋁合金產品焊接方面的空白。
“當下正值新一輪的技藝革新,整個行業都在朝著智能化發展,我們團隊目前在摸索如何引進開發臂架結構機器人輔助焊接。”談及現階段的工作,沈強眼神中充滿了迎接新挑戰的信心。
從“師傅”到“師父” 是他對薪火相傳的堅守
在充分施展焊接技能的同時,沈強積極投身“傳幫帶”活動,他十分重視人才培養,于2017年、2019年先后組建“沈強技能大師工作室”和“沈強勞模創新工作室”,親自示范教學,提高員工職業技能水平。
“無論一個人有多聰明、多好學,如果不真正熱愛焊接這份工作,是很難長久并持續做下去的。”“帶正他們的心,比帶出他們的手藝更為重要。”面對徒弟們最開始對焊接抱怨消極甚至反感的心態,沈強從不急于說教,而是通過技藝展示,讓徒弟們感受到焊接的博大精深和趣味無窮。
“拿著焊槍要蹲得久,蹲得穩,輕微晃動都會帶來巨大影響。寬窄高低一致、保護色漂亮,都是衡量基本功的重要標準,這一切會放到放大鏡下檢驗。”教授學徒,沈強總是這樣耐心細致。自工作室成立以來,他手把手帶出190余名一線員工,培養出高級技師1人、二級技師6人、高級工16人,部分技能人才還獲得了國際焊接資質。
從業30多年,沈強一直堅守在焊接崗位,創新創造、傳承技能。他始終堅信“成功的道路不止一條,只要踏實勤奮,刻苦鉆研,‘鐵裁縫’也能焊出幸福花。”(責任編輯:高晟寒 張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