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曉燕,女,1972年8月生,中共黨員,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阿拉爾市十團十三連職工。20多年來,寇曉燕敢為人先,開創團場新型經營主體,大力發展設施農業、旅游業,不斷摸索學習,帶領周圍職工群眾共同致富。寇曉燕曾獲全國農業勞動模范、全國巾幗建功標兵、全國三八紅旗手、“兵團好人”等榮譽。
刻苦鉆研 日子越過越好
寇曉燕1990年參加工作,與丈夫積極響應當時倡導的承包到戶的政策,承包了連隊40畝棉花地。寇曉燕和她的丈夫勤奮實干,加之師、團的好政策,她家的日子過得還算不錯。寇曉燕一直有一個創業致富的夢想。2001年,恰逢第一師阿拉爾市十團實施農業產業經濟結構調整政策,寇曉燕抓住時機,看準方向,主動承包了十團十三連的香梨園和溫室大棚。
首次接觸溫室大棚,不知道該如何下手。寇曉燕和丈夫商量后,決定到內地取經學習。2001年,她懷揣著種地攢下的錢,只身前往山東,學習溫室大棚蔬菜種植技術。起初,種植戶們不愿意將寶貴的種植經驗外傳,寇曉燕沒少遭白眼,也吃過不少閉門羹,但她沒有放棄。她整天跟在種植戶身后忙前忙后,虛心求教。時間一長,種植戶們漸漸被她虛心好學、吃苦耐勞的精神打動,便將多年積累的種植經驗傳授給她。經過半年多的學習,寇曉燕的大棚效益有了明顯改觀,又經過2年的實踐探索和科學管理,寇曉燕每年的凈收入達到了10萬元以上。
自主創業 帶領群眾致富
2013年,寇曉燕成立了“阿拉爾市錦繡家園果蔬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只顧自己富,群眾不擁護。”這是寇曉燕最樸素的想法。2016年,她開始依托連隊農業產業特色,組建共同幫扶體。剛開始,一些職工對寇曉燕并不信賴,擔心自己的投入“打水漂”,保持觀望態度。寇曉燕每天抽空和連隊黨員一起到職工家中耐心溝通,配合連隊黨支部針對職工每戶情況進行分類,在原有合作社模式上創新實行“合作社+黨員包干制”,即連隊每名黨員利用專業合作社負責幫扶2名職工,先后吸納就業困難人員60多人,通過宣讀涉農政策、傳遞市場訊息、傳授農業技術、實施產業轉型,幫助這些職工人均增收4萬余元。
合作社發展至今,已建成占地面積199畝的集設施種植、特色生態養殖、休閑采摘、自助燒烤、戶外垂釣為一體的休閑觀光農業園,其中溫室大棚種植和特色生態養殖吸納從業人員90人,131畝冷棚櫻桃種植基地吸納種植戶38人,為200余名職工群眾提供了穩定的就業崗位。合作社綜合體每年前來游玩的游客絡繹不絕,塔河兩岸的日子變得紅紅火火。
2023年新春伊始,在寇曉燕的合作社里,她和連隊的職工、合作社的社員圍坐在一起,暢談新年計劃。聽完大家的想法,寇曉燕結合現有的惠農政策,說出了自己的打算。“我想帶領一些能干事、想干事的人,到現代農業發達的城市去參觀學習,看看他們的先進技術,了解他們是如何發展產業的、推動鄉村振興的,再把那邊的專家請進來,讓社員們學到更加先進的農業種植技術,發展好現代設施農業。”寇曉燕說。寇曉燕這一想法得到了大家的認可。這兩年在她的示范帶動下,連隊職工發展產業信心十足,人均收入逐年提高。陳登奎是十三連的一名職工,他說自阿拉爾市錦繡家園果蔬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立后,給大家樹立了發展樣板,不僅開拓了思路,還可以就近務工,一年也增收不少。
不斷學習 優化產業結構
寇曉燕的合作社成立之初以發展常規設施農業為主。后來,寇曉燕意識到要想發展,就要革新。于是,她從2016年開始嘗試種植草莓,當年就見到了好的效益,現在草莓大棚已發展到16座。2020年,引進了黃沙基質栽培水肥一體化技術,投資近20萬元建設了3個大棚。“這項技術可以在未利用的土地上快速建起大棚,當年就能見到成效,而且用黃沙種植出來的草莓口感特別好,硬度、甜度也高。”寇曉燕說。3年間,寇曉燕還不斷摸索,從最初的一層種植,到2022年實現了三層立體式種植,不僅節省了人力,還降低了成本。定時、定點、定量、定肥的管理技術,也讓草莓品質上了一個臺階。
除了草莓,櫻桃、火龍果、無花果、油桃等特色水果也紛紛在合作社落戶。年初,合作社2022年11月種植的新品種小西紅柿陸續成熟。走進棚里,串串果實煞是喜人。寇曉燕高興地說:“這就是我們的收獲,希望就在綠色的田野上,職工群眾增收就在這豐收的場景里。”通過不斷調整產業結構,合作社已從單一的設施農業,發展成為集旅游觀光、休閑垂釣、果蔬采摘、餐飲服務為一體的田園綜合體,社員人數也在不斷增加。
來自基層的寇曉燕,身上有著“新農人”的魄力,她積極扶持一些有想法、想發展的職工,帶富了一批又一批的“小頭雁”,在鄉村振興的路上勇毅前行。如今,在阿拉爾,有越來越多像寇曉燕一樣的人,在廣袤田野上奮力書寫著鄉村振興的新畫卷。(責任編輯:黃舒雅 孟慶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