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種衍,男,1987年2月生,中共黨員,福建省南安市綠野沼氣技術開發研究所研究員。近年來,在黃種衍的帶動和幫助下,綠湖養豬合作社生意紅火,發展了近萬戶的沼氣用戶。黃種衍還從福建省農科院生態所引進了紅象草,并與合作社社員制訂了“產—供—銷”一條龍服務的農業品牌營銷計劃,創立2個草豬肉地方團體標準。黃種衍曾獲福建省鄉村創富好青年標兵、福建青年五四獎章、“福建好人”等榮譽。
拓寬思路助力增產增收
2010年,剛大學畢業的黃種衍響應號召,參加了福建省“三支一扶”計劃,來到了南安市東田鎮農村實用人才服務站支農。同年,當地合作社籌備成立綠湖牲畜屠宰點。黃種衍大膽地提出,屠宰點成立后,要建立一個可控可管的系統。而此時,黃種衍到農村實用人才服務站還不到半年。當他鼓起勇氣提出這個想法時,許多人被嚇到了,但黃種衍虛心向老農人請教,閑暇時翻閱專業書籍,每次都要做厚厚的筆記,周圍的人們漸漸開始覺得,這個年輕人“不一般”。
研發系統,對學農學的黃種衍來說難上加難。然而黃種衍身上有一股不服輸的勁兒,要做就要做到最好,他每天都泡在書堆里、電腦上查資料。4個多月后,他和工作人員研發制訂了“產-供-銷”一條龍服務的農業品牌營銷計劃,同時建立管理系統軟件構架,監管整個生產、銷售過程。
如今,東田綠湖牲畜屠宰點的生意越來越紅火,并成為東田鎮唯一的定點屠宰點。通過這個系統,客戶能知道自己買的豬肉的所有信息。以前合作社每天生豬銷量還不到一頭,如今,越來越多的銷售商慕名前來下單,每天能賣出三四十頭生豬,多的時候能賣七八十頭,年產值近5000萬元,合作社200多家養殖戶受益。2015年,黃種衍又提議微信賣豬肉,讓屠宰點的銷售量再攀新高。
研發專利助力經濟環境雙效并舉
兩年任期滿后,黃種衍還是選擇留在東田鎮,因為這里有他放不下的研究。東田養豬的人很多,許多農家用起了沼氣,但黃種衍發現這里存在許多問題,沒有用完的沼氣,因貯存運輸不便,很多農戶選擇直接放掉,既浪費又危險。而且一些沼氣池修建粗糙,不經沉淀處理排放出來的沼液污染了水源、空氣。黃種衍想起大學里學到的“沼氣、沼液、沼渣”廢物利用的知識,想要將理論付諸實際。
他翻遍藏書,記下有用的知識、存在的問題,走訪福建南安、同安等地20多家大中型養殖基地,每到一處都會做一次總結,拿一份詳細實用的材料,還跟福建省農業科學院農業生態研究所專家結對子,遇到問題就請教專家。4年里,黃種衍先后參與研發3項實用新型專利:“一種處理沼液裝置”“一種沼氣貯氣裝置”“一種廢料回收利用裝置”以及一項發明專利“一種廢料回收利用方法及系統”。如今,黃種衍和同事正研究沼氣的低溫發酵技術,通過運用專業知識研發新技術,把科技融入農業,既有經濟效益又有環境效益。(責任編輯:劉朝靈 黃賓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