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申福,男,1959年7月生,重慶市城口縣龍田鄉倉房村小學教師。作為倉房小學唯一的教師,38年來,他教了300多名學生,培養出40多名大學生,成為“愚人村”的摘帽人。如今,已經63歲的他依然堅守在講臺上。陳申福曾榮獲“重慶好人”等榮譽。
“那我來當老師”
城口縣,地處大巴山腹地,群山莽莽,溝壑縱橫,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說法,而倉房村,更是這種地貌的典型。1965年,村里有了第一所“學校”,只有幾名學生,唯一的老師還是從外村請來的,沒過多久就因為無法忍受這里艱苦的條件而離開了。后來的老師,也很少能待上兩年。
陳申福是村里第一位高中生,畢業后,便在外面打工,但每每想起在倉房上學的情景,他就忍不住為村里的孩子擔心。1984年,又一位老師離開了,陳申福聽說后,毅然返鄉,成為倉房小學唯一的老師。“老師留不住?那我來當老師!”陳申福滿臉堅毅。成為教師后,陳申福起早貪黑認真備課,根據學生情況針對性制定教學計劃,經過一個學期的努力,學生成績大幅上升。陳申福因此“一炮走紅”,村民們紛紛將孩子送來讀書,班里的學生一下子達到60多人。
“不能讓一個孩子失學”
改革開放后,村民大多想的是外出打工掙錢,對讀書不太重視。在陳申福教書的前幾年,他經常發現學生沒來上課,找人一問,多半是家長把孩子帶上一同打工去了。為此,他不斷進行家訪,不厭其煩地給村民做思想工作。在他的勸說下,大部分村民慢慢轉變了觀念,支持孩子們上學。后來,隨著越來越多的高中生、大學生走出倉房、改變命運,村民們對教育也越來越重視,大家紛紛認識到只有讀書才能斷掉窮根。
現在的倉房村,家長們紛紛將孩子送到龍田鄉中心小學、縣城學校甚至是重慶更好的學校讀書,老舊的落后思想已經一去不復返。
“要為教育貢獻自己的力量”
2022年,陳申福已經63歲了,這是他在倉房村小學任教的第38個年頭。38年來,他先后教過300多名學生。在這300多名學生里,有190名初中生、65名高中生、46名大學生。
其實,早在2019年,陳申福就已經退休了,家里的大孫子都已經4歲了,妻子也勸他一起去縣城和孩子們生活。但想到村里的孩子,他還是義無反顧地接受了縣里的退休教師返聘,又回到了他熟悉的三尺講臺上。2022年6月,陳申福送走了倉房小學的最后一屆學生,度過暑假后,眼看著離開學的日子越來越近,陳申福的眉頭也越皺越緊。妻子寬慰道:“村里沒有適齡學生了,去城里帶孫兒嘛。”結果只換來陳申福一句“我帶不來娃娃。”在倉房村“帶”了300個“娃娃”的他,卻沒有好好帶過自家的孫兒。
聽說長茅小學的老師退休了,陳申福便主動向上級申請,將他調到長茅小學去任教。看著長茅小學的7個孩子,他說:“只要還有一點光,就要為教育貢獻自己的力量。”(責任編輯:高晟寒 蔣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