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卿蘭,女,1963年8月生,江西省贛州市蟠龍鎮水碓村村民;曾祥榮,男,1963年5月生,江西省贛州市蟠龍鎮水碓村村民。張卿蘭和曾祥榮是一對殘疾夫婦,一人患有聾啞癥,一人腿部殘疾,多年來,兩人靠種田為生。2005年,張卿蘭、曾祥榮夫妻倆收養了一名先天殘疾的男嬰,將他視為己出,悉心照料,一養就是18年。清貧的日子里,夫妻倆用無私的愛拯救了一個原本不幸的生命,他們的真情善舉感動了鄰里。張卿蘭、曾祥榮夫妻曾獲“江西好人”等榮譽。
“辛苦但心里舒服”
2005年秋天,夫妻倆收養了一名患先天殘疾的男嬰。當時,張卿蘭看著這個還未滿月的嬰兒,他在哇哇哭鬧,兩個變形的小腳亂蹬,“我當時心里也沒底”張卿蘭回憶道,她擔心自己照顧不好這個“特殊”的孩子,沒想到帶了幾天孩子之后,竟有些舍不得他,于是這一帶便是18年。
張卿蘭夫婦兩人都患有殘疾,丈夫曾祥榮聽力一級殘疾,聽不清楚別人說話,張卿蘭本人肢體四級殘疾,走路特別不方便。雖然身體不便,但是他們勤勞樸實,自食其力,每天要為家里的4畝田地施肥、翻耕,白天便沒有辦法將孩子帶在身邊,但是一有時間夫婦倆就買上奶粉等嬰兒用品去敬老院看他,然后晚上將孩子帶回家哄睡。“帶他的時候看著他的腳那么小一只,和普通的嬰兒不一樣,很害怕他會生病,也怕傷著他。”張卿蘭回憶,“每天晚上要換三四次褲子,喂好幾次奶粉。”
雖然生活清苦,但張卿蘭從未后悔領養這個孩子。家中親友知道張卿蘭自己生活不便,還要領養一個“患兒”的時候,都表示反對,“你們自己都是殘疾人,怎么還要再收養殘疾的小孩?”妹妹堅決反對張卿蘭收養,“收養小孩不是鬧著玩的,抱回來了就要養一輩子,你們做得到嗎?”甚至張卿蘭的父母也好言勸說,希望夫婦倆能放棄收養殘疾嬰兒這一在常人眼中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咋能看著娃娃無依無靠呢!”好在丈夫曾祥榮支持她的決定,兩個人省吃儉用照顧著這個孩子,“辛苦是肯定辛苦”張卿蘭笑道,“但是心里舒服”。
“和自己生的一樣”
張卿蘭記得,一歲多的時候孩子就會走路了,一瘸一拐,但也算是所有小兒麻痹癥患兒里面學走路比較快的。孩子平安健康地一天天長大,到了上學的年齡,丈夫曾祥榮也一次不落地上下學接送。5年級時,家中征遷,為了更好地照顧孩子讀書,張卿蘭搬到了父親的家中,然后繼續接送。
“就是少了十月懷胎,和自己生的一樣。”這個孩子在夫婦倆的悉心照料下健康成長,現已是18歲的陽光大男孩,現就讀于贛州第一職業技術學校。張卿蘭夫婦的親生女兒已經出嫁,擁有一份穩定的工作,她每周都會回家,給家里送些生活用品,給弟弟買些學習用品,一家人其樂融融,努力將日子過得紅火。(責編:劉朝靈 汪增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