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水,男,1926年9月生,中共黨員,原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九師一六九團副團長。離休后,魏水選擇留在團場繼續奉獻余熱。他積極響應團場號召自學養殖技術,主動出資幫扶身邊困難群眾,為年輕一代進行義務宣講等。魏水曾榮獲全國老干部先進個人、全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工作者、“兵團好人”等榮譽。
退休不褪色 積極為團場發展做貢獻
1983年10月,組織上安排離休后的魏水到九師老干所安度晚年,但他堅持留在團場,繼續為團場建設貢獻力量。
1984年,團場提出要大力發展畜牧業。離休后的魏水積極響應,帶頭買了10只母羊。從此,他放下了筆桿子,拿起了羊鞭子,經常早出晚歸,當上了一名名副其實的羊倌。魏水不太懂飼養技術,他就買來養殖技術書籍仔細研讀。為掌握羊的飼養方法,他還徒步20多公里到附近地方鄉鎮向牧民請教。他邊探索邊擴大生產規模,到1986年底,他飼養的羊已由最初的10只發展到130只。
在他的帶動下,一些觀望中的職工紛紛走上了發展畜牧業的道路。他把積累的飼養經驗傳授給養殖戶,還無償地給8戶養殖戶提供種羊。團場職工們說:“老魏是我們發展庭院經濟的領頭雁,在他的帶動下我們連家家戶戶都養了羊,他真正體現了老黨員、老軍墾的本色。”
雖然他已經離休了,但他經常主動參加團場的公益性勞動。2001年春,魏水得知離團部較遠的五連、六連要開展退耕還林大會戰,他帶上干糧、背著水壺,提前到團機關門前等車要求參加大會戰。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魏水第一時間到社區要求參與社區組織的抗疫工作。考慮他年紀比較大,社區同志婉拒了他的要求,但他留下700元錢作為“捐款”。魏水常說:“我作為一名兵團軍墾老戰士,雖然退休了,但弘揚兵團精神是我的責任。我要將兵團人艱苦創業的故事一代一代傳承下去,在我有生之年,多為團場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不忘初心使命 熱心幫扶困難職工群眾
退休后的魏水沒有忘記初心和使命,力所能及地為團場辦實事、想辦法。他把自己養羊掙來的錢,主要用來幫助困難戶,幫助他們解決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困難,通過自己的行動,讓廣大職工群眾感受到了黨的溫暖。提起魏水,職工蔡某會豎起了大拇指,他說:“我從甘肅來新疆打工,是魏叔叔幫助我找到了工作。他幫我墊付了3000元生產資金,還在生產技術方面給我指導。”
2003年,七連職工涂某妻子患病,高昂的醫療費使他家成了連里的困難戶。2005年,魏水主動與他結對子,幫他制訂了兩年幫扶計劃。他建議涂某在啤酒花地里套種紫皮大蒜。涂某沒錢買種子,魏水就買了給他送去。很快,啤酒花套種大蒜的立體種植模式在全連推廣開來,成為種植戶增收的新途徑。啤酒花采摘期間,魏水又給涂某墊資2000元,用于支付采摘費。在魏水的幫助下,涂某家的收入逐年增加,生活也一天天好起來。一六八團職工董某說:“我過去窮得很,一直靠打工為生,是魏叔叔拿出他的工資,幫我買羊發展養殖業并進行技術指導。現在養殖收入還不錯,讓我家致富奔了小康。”
魏水不但無私幫助本團職工群眾,而且也力所能及地幫助附近鄉鎮的群眾。額敏縣上戶鄉一小隊的魏某昌說:“沒有魏水,就沒有我今天的好生活。”魏某昌正是依靠魏水當初送給他的3只羊,通過滾動式發展,如今成為當地擁有近200只羊、20頭牛和拖拉機、小轎車的富裕戶。王某昌于1983年到額敏縣上戶鄉一小隊落戶。當年,王某昌想承包土地,但資金比較緊張,魏水就給他墊資承包土地,缺錢就給錢,不懂技術就上門服務。年近60歲的魏水經常往返20多公里,手把手地教他種地、澆水、揚場,硬是把一個種莊稼的門外漢,培養成了一個種植能手。而今王某昌承包著一口機井和200多畝土地,同時拖拉機、摩托車、家電一應俱全,固定資產就有30多萬元。
2007年,他給額敏縣哈薩克族一位牧民捐助1280元,用于發展畜牧業。牧民說:“老魏是我的恩人,他經常幫助我,把我當親兒子一樣看待,我也把他當親爸爸一樣看。”
心系未來 關心關愛團場下一代
魏水是新疆和平解放的親歷者,又是兵團第一代拓荒者,團黨委了解他的經歷,就邀請他參與團場的關工委工作。多年來,他關心少年兒童的成長,做了許多具體工作。他不辭辛苦地走門串戶,動員老黨員、老干部投身到關心下一代工作中來,在他的號召和感染下,團場有10多位退休老干部主動加入到關工委工作隊伍。他利用自己多年的革命經歷和親身體驗教育下一代,給青少年講解黨的光榮歷史和革命故事,教育他們要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好好學習,做共產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在擔任團場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常務副主任期間,魏水同志共為青少年作報告100余次。2016年六一兒童節時,他主動出資3000余元為幼兒園小朋友購買玩具、圖書等用品。2020年9月,他帶頭為兩位暫時處于困境的學生捐款700元。(責任編輯:黃舒雅 羅新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