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敬華,男,1947年3月生,中共黨員,四川省瀘州市古藺縣太平鎮長征街居民。他是紅軍戰士的后人,也是市級非遺文化“赤水河船工號子”傳承人。1995年,他從鎮農具廠下崗到社區擔任居委會主任,為傳承太平紅色文化、船工文化,他組織成立了“老玩藝兒”協會。27年來,義務為群眾和往來游客表演“船工號子”120余場次,義務宣講紅軍四渡赤水的故事1300余場,惠及群眾20余萬人。胡敬華榮獲2022年第三季度“四川好人”稱號。
一腔熱血 紅色文化閃閃亮
胡敬華是紅軍長征時期紅三軍團戰士胡道財的后人。1953年,胡敬華的父親因傷落下病根,后因過度勞累離世,年僅43歲。父親走后,年幼的胡敬華和兩個弟弟在母親的拉扯下度過了艱難的童年。為減輕母親的負擔,16歲時,胡敬華就加入當地赤水河船工的隊伍當起了纖夫,并學會船工號子。18歲時胡敬華又學起木匠,到了鎮上農機具廠上班。1994年,胡敬華又到了社區工作,一干就是16年。
在社區工作期間,許多社區居民反映太平古鎮流傳數百年的“赤水河船工號子”和“老玩藝兒”面臨失傳的風險。在得知情況后,他組織社區退休干部和熱心群眾成立了“老玩藝兒”協會,致力傳承發展“赤水河船工號子”和“老玩藝兒”。協會成立以來,為古鎮群眾和往來游客義務表演“老玩藝兒”120余場次,深受群眾和游客喜愛。如今,太平古鎮的居民人人都能喊上幾句赤水河船工號子,唱得來幾句“老玩藝兒”。
一條板凳 紅軍故事天天講
胡敬華的家在太平古鎮上,是古鎮旅游的必經之地。看著到太平古鎮來旅游的游客越來越多,胡敬華心里非常高興。細心的胡敬華發現,很多游客來了古鎮只是簡單地欣賞美景,對背后的紅色故事和紅色文化并不了解。
2010年在社區干部崗位退下來的胡敬華又閑不住了,他將自家院壩打造成宣講紅軍故事的“壩壩講堂”,以其父親“三塊銀元傳家”故事為基礎,開啟了紅色故事天天宣講。27年來,他義務為太平古鎮游客宣講紅軍故事近千場次。太平游客總喜歡去他家聽船工號子,聆聽當年紅軍在太平的故事。
“嘿、嘿、嘿喲喂,當年喲毛主席,領導喲工農紅軍,四渡喲赤水誒……”如今,胡敬華家院子總能傳出一聲聲清脆爽朗、宛轉悠揚的戲曲聲,這正是胡敬華宣講開場白。他從父親胡道財講起,再到四渡赤水戰役艱辛,紅軍負傷留在太平鎮隱姓埋名,還有胡敬華兄弟三人趕赴江西追尋故里。寒來暑往,胡敬華老人就在這條板凳上坐著向大家一遍遍地講著紅軍故事。
一顆紅心 紅色基因代代傳
2017年,胡敬華被四渡赤水干部學院聘請為講師,無償為培訓班學員講述紅軍故事,他也正式成為縣里紅色基因宣講團成員。他創新宣講方式,把“老玩藝兒”唱腔融入理論宣講,以群眾喜聞樂見的“理論+文藝”宣講方式,將黨的政策方針編輯成群眾喜愛的“老玩藝兒”作品。截至目前,胡敬華已經講了400余場次,聽眾達8萬余人。
2020年,胡敬華追尋初心,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2021年3月正式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七旬老人歷經時代變遷,見證了太平古鎮最為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在古稀之年終于圓了兒時夢想加入中國共產黨。
如今,75歲高齡的胡敬華宣講紅色故事的身影仍時常出現在四渡赤水干部學院、自家院子和太平古鎮的各個角落。義務講紅軍故事和培養“赤水河船工號子”的下一代傳承人成為胡敬華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胡敬華常說:“我愿意一直把紅軍故事講下去,把四渡赤水船工號子繼續唱下去,將四渡赤水那段應該永遠被人們銘記的歷史和精神傳承下去。”(責任編輯:高晟寒 朱鴻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