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霞,女,1978年2月生,中共黨員,重慶兩江新區稅務局魚嘴稅務所干部。感念小時候因得到他人幫助而走出困境,楊霞將這份溫暖惦記至今。因愛感召,從重慶彭水到四川涼州,她數年如一日資助13名學生;從震區救災到社區抗疫,她逆行一線投入志愿工作。在她的影響下,周圍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了助學、奉獻社會的行列。楊霞曾榮獲“重慶好人”等榮譽。
心懷感恩 幫助他人初心不改
楊霞出生在四川達州大山腳下,初中畢愛心業后,她渴望繼續讀書,卻因生活拮據面臨失學。和她要好的6位同學幫助了她,每人出25元,湊齊了高中第一學期學費。為了照顧楊霞,同學們輪流帶她到自己家住,農忙時和她一起干活。同學們的溫暖相助成為楊霞日后持續幫助他人的最初動因。高中時,她得知鄰校一位女孩罹患癌癥,醫藥費成了問題,就從每月25元的生活費中拿出5元,寄給了女孩。女孩的學校寄來感謝信,楊霞第一次感受到了幫助他人的快樂。2002年,曾支持楊霞上學的好朋友小英感染肺結核,家人無法承擔醫療費用。楊霞不顧感染風險,將小英接到自己家里,用自己工資支付小英的醫療費用,更承擔起了日常照顧的重任。小英病情穩定后,回到自己家中。楊霞每月寄藥給小英,哪怕在自己父親罹患癌癥,經濟壓力巨大的情況下,也未中斷。
情暖涼山 山區學子圓夢大學
2022年7月,經過楊霞一連數十天的奔走忙碌,協調酒店超市,解決住宿出行,9名涼山學子來到重慶開展勤工助學。其中,有2名彝族少年是楊霞從2017年開始持續資助的對象。他們的不解之緣始于2017年10月,當時楊霞正在涼山州旅游,無意間了解到彝族少女小媛家境困難、即將失學,她馬上終止旅游計劃,改道去小媛所在寨子里“家訪”,當即決定資助小媛完成學業。從那以后,楊霞不僅每月固定匯給小媛300元生活費,還包攬了眼鏡、自行車、體檢費等較大開銷。除了小媛,5年來楊霞又陸續資助了4名涼山州的學生。每當寒暑假,楊霞都邀請女孩們來重慶勤工儉學,她聯系崗位、安排住宿,帶她們四處逛逛,鼓勵她們走出大山。2022年暑假,楊霞帶孩子們到洪崖洞游玩。楊霞給人介紹這是她的女兒,孩子們稱她為“媽媽”。楊霞的善舉不僅延續了這幾個彝族孩子讀書的希望,也深深地影響了受助者本身,他們都品學兼優,有的還考上了大學,成為了公益積極分子,將愛心持續傳遞。
托舉希望 “窩棚小孩”茁壯成長
資助大涼山的這5個孩子并不是楊霞第一次愛心助學,她的捐資助學之路始于2011年。當年,一個偶然的機會,楊霞得知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孤女姜某琳父母雙雙離世,一家只剩下她和奶奶祖孫二人相依為命,住在烏江邊山崖下一個油氈布搭起的簡陋窩棚。第一時間實地探訪后,楊霞走上了對“窩棚小孩”的扶助之路:承擔姜某琳全部學雜費用,并在學校附近為其租房;每月匯款200元,保障祖孫二人的基本生活;每年至少實地探望兩次,對姜某琳開展學習上的幫助和心理疏導。在楊霞11年間無微不至地關心和幫助下,目前姜某琳已成為一名自立自強、積極向上的職高學生。從資助姜某琳開始,楊霞又陸續資助了同村的另外兩個“窩棚小孩”完成學業。
做一件好事不難,難的是10多年一直堅持做好事。汶川、玉樹地震期間,她逆行震區救災;滾滾車流中她救下迷路的老年癡呆患者;連續5年為患病同學匯款買藥,直到同學離世;連續5年向鄉村學校捐建5個圖書角,捐書上千本……
沖鋒在前 一呼百應發光發熱
2022年11月,重慶抗擊疫情形勢嚴峻復雜。在看到兩江新區征集防疫志愿者的號召后,楊霞第一時間主動報名,并在區局黨委的支持下組建了“楊霞志愿服務突擊隊”,她本人率隊下沉至當地最大公租房——民心佳園社區開展抗疫工作。在盡職盡責完成既定任務之余,楊霞還借助上門采集核酸樣本的機會,挨家挨戶關注被封控居民的困難,幫助他們解決燃眉之急。當得知有戶居民急缺嬰兒奶粉和尿不濕,她立即多方聯絡籌備物資,2個小時后就將奶粉和尿不濕送上了門;發現一位獨居老太太家中食品告急,她自掏腰包去附近的超市購買豬肉和多種耐儲存蔬菜送給老太太;有居民反映需要取現金供日常開支,她二話不說聯系銀行開辟綠色通道,幫10戶人家取回了現金……遇事就做,見人就幫。楊霞的行事風格也吸引了小區居民不斷加入她的團隊,這支駐扎在民心佳園的“好人”隊伍從最初的8人壯大到現在的120多人,其中不僅有楊霞的同事,還有小區居民和來自各級行政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等不同單位的黨員。(責任編輯:高晟寒 蔣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