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巧仁,女,1972年8月生,湖南省郴州市資興市興寧鎮興寧社區居民,老百姓理發店理發師。1995年,何巧仁開了間理發店,理發店沒有豪華的招牌,只有簡簡單單“老百姓理發店”幾個大字,但她28年一直堅持最低廉的理發價格和高質量的服務,讓她的小店在當地相當有名,也成了街坊老百姓心中的“暖心小店”。28年來,何巧仁5元的理發價格,就如同她方便百姓的初心,始終未曾改變。何巧仁曾獲湖南好人等榮譽。
理發28年 收費從未貴過5元
1995年,23歲的何巧仁開始學習理發。“之前種過菜,也打過工,后來就想著學一門手藝。”何巧仁說,在農村長大的她,第一次跟著師傅學習理發,甚至照鏡子都感覺害羞。但她克服了自己的心理障礙,用半年時間就順利出師。順利出師后,便在興寧鎮的西正街旁租下了一個木板小門面,便開始了理發。小店不大,卻“五臟俱全”,推子、剪刀、梳子、刮胡刀、吹風機等理發用具一樣不少。剛開店的時候,理發定價1.5元至2元,隨著時間的推移,木板小門面升級成了平房,房租也從最初的100元左右漲到了現在的500元,最高時漲到過700元,但何巧仁的理發價格卻一直堅持1.5元至2元不變。直到5年前,才漲到了5元。而此時,周邊理發店的價格普遍都已經是20元以上了。何巧仁坦言,低廉的收費,讓她的理發店收入只夠生活費而已,但她卻說:“來我這理發的都是街坊鄰居,也有很多都是打工的人,掙錢難,不容易,不到萬不得已,我不想漲價。”
28年老店 老手藝留住回頭客
51歲的何巧仁也是店中唯一的理發師。每天要接待50多個顧客,一站就是10幾個小時,別看收費低,但服務質量不減,洗、剪、吹、梳、刮,一樣都不少。午餐過后,顧客陸陸續續地增加,何巧仁也開啟了一天中最忙碌的時刻。從洗頭、剪發,再到剃須,不一會功夫,顧客的面貌就變得精神起來。都說“熟能生巧”,這“巧”的背后,是何巧仁28年的堅持。
何巧仁的小店沒有先進的設備,連洗頭發用的桶都需要手動續水,但大家都不在意,每天來剪發的顧客絡繹不絕,有時,顧客看到何巧仁正在忙,就坐在店門口的凳子上聊天。“她服務熱情,手藝又好。”“她收費低,手腳利落,我一直都在她這里剪頭發。”閑談間,滿滿都是顧客對何巧仁的夸贊。
知足常樂 不漲價看重顧客認可
因為來理發的人多,電動理發刀每3個月就要換一次,而且,每天何巧仁都會對洗剪設備進行消毒,加上水電房租等費用支出,店子基本上賺不到錢。不過,何巧仁覺得街坊鄰居都這么信任她,這么認可她,即使賺不到什么錢,她也覺得值得。今年農歷二月二當天,她小小的理發店更是陸陸續續來了100多名顧客,何巧仁并沒有因為顧客多就投機取巧、降低質量,仍就認認真真的給每一位顧客理發,直到干到深夜才結束。
平時即使工作再忙,何巧仁都會抽出時間上門給行動不便的老人理發。就在不久前,她還前往鎮上的醫院為病房里的四位病人免費理發。現在何巧仁和她的丈夫都是志愿者,有空就經常參加志愿服務活動,前往鎮上的醫院、敬老院為別人理發。
她的行為也得到了兒女的支持,“多做貢獻、方便別人”是何巧仁時常掛在嘴邊的話。面對別人的稱贊,她也只是露出有些羞澀的微笑,說道:“我們都是實實在在的人,就想多做點實實在在的事。”
平凡的人,平凡的事,卻折射出不平凡的光輝。時代更迭流轉,“老百姓理發店”藏在興寧老街里,見證著時代變遷,見證著老巷街坊情誼,見證著何巧仁這位老匠人,擇一事終一生,用漫長歲月書寫自己對傳統技藝的堅守與傳承,用無私和奉獻踐行著她服務老百姓的初心。(責任編輯:劉朝靈 伍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