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合肥7月9日電(張寶印 張軍友 王能才)天晴日朗,風平浪靜。今天,安徽省郎溪迎來了久違的陽光。一大早,記者趕往受災最為嚴重的郎溪縣第一聯合圩朱侯村段。
道路兩邊一片汪洋,車行堤壩,仿佛行駛在橋面上。到達朱侯村的圩堤,步行在被洪水沖得斷裂的堤壩上,不時跨越和繞行,坍塌后形成的一個個滑坡體前,一隊隊臂帶“黨員突擊隊”紅袖標的郎溪民兵,正在緊張地打樁加固滑坡。
現場指揮搶險的宣城軍分區政委江伯友,已在圩堤上和官兵們奮戰五晝夜了。他介紹說,今天的天氣放晴,洪水退了20多厘米,現在正是抓緊時間修復加固圩堤的好時機,封堵堤壩滲漏刻不容緩,以應對可能再次來襲的洪水。
走近民兵搶險應急分隊,發現有不少穿著迷彩服上衣的女隊員正在裝填沙石袋,細打聽才知道她們是民兵突擊隊員的家屬。家屬王娟說:“民兵們在圩堤上連續抗洪五天了,我們今天過來給他們添把手。”
圩堤上,部隊和民兵的旗幟交相輝映,有的分兵把口突擊搶修,有的軍民攜手傳遞沙石袋。記者看到十幾名民兵正和當地志愿者一道,為“臨汾旅”救災官兵鏟沙石、裝填袋。相互配合下,一個個沙石袋被官兵投放到圩堤滑坡處。
“哪里有險情,我就去哪里!”來自飛鯉鎮的民兵搶險隊員夏宏祥,在4日晚冒著暴雨支援第一聯合圩搶險前,給妻子留下這句話。雖然家中飼養3000只雞的養雞場被洪水淹沒,但大災情來臨,夏宏祥毅然上壩投入抗洪。此時,夏洪祥正在填裝沙石袋,這位褲腿沾著泥巴、黝黑臉盤上滿是汗水的漢子卻不愿接受采訪。“家里受災不止我一戶,個人受損又不止我一人。自己累點沒啥。”與記者攀談時,這位兩眼布滿血絲的“硬漢子”眼圈紅紅的,說完這些話,他把頭扭向一邊,將臉緊緊貼在身后的墻壁上:“圩堤不牢,不光我家不保,家家都要遭殃。”
“人在,圩堤在。”這是郎溪民兵應急搶險分隊馳援第一聯合圩救災時的誓言。五天五夜抗洪不止,讓帶隊的縣人武部部長曹江感慨不已:“這支民兵應急搶險分隊隊員都是好樣的!”民兵駱新在縣城開了一個店面,災情面前他歇業參加搶險救災。民兵營長徐飛組織以建平鎮退伍老兵為主的突擊隊,最早上大堤、堅持時間最久。他用微信調集在家的退伍老兵,最多時老兵突擊隊達151人。7月6日,徐飛冒著暴雨帶領突擊隊決戰管涌險情,在大堤上度過了33歲生日。
截至記者發稿時,6公里的險段長堤,經過500余軍民奮力加固,共封堵管涌10余處,加固塌方圩堤30余處。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烈日下的堅守——武漢長江干堤巡堤記
已是最后一篇
-
烈日下的堅守——武漢長江干堤巡堤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