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汽車駛出高速路,在崎嶇的山路上緩慢行駛一個多小時后,到達晉城市陽城縣東冶鎮槍桿村。
山村不大,20多戶人家參差坐落在半山坡上。在緊靠山路的一座簡易的兩層小樓大門墻上,“東冶鎮槍桿村委會”的木牌在燈光下格外醒目。小樓的一層是農家書屋,書屋內有兩架圖書、十多種報刊,七八位村民正在學習。
“這是市里實行‘文化低保’給俺們帶來的好處。”39歲的支部書記吳抗勝感慨說,槍桿村偏僻,離鄉鎮29公里,離市區70多公里。雖然日子算過得不錯了,但村里幾乎沒有文化生活,已有30多年沒看過戲和電影了,村民總感到空空落落。自從2009年實行“文化低保”后,鄉親們一下就活泛起來了,說話的聲調都軟和了,相處也融洽了,心窩子就像被一盞燈給照亮了。
吳抗勝說的“一盞燈”就是市里實行的“文化低保”:每個貧困村建設配套一所農家書屋,根據村民的要求每年至少“演一場戲、放12場電影、發20元的購書卡”,以及在農民工集中的工地配備一個文化活動室。
“如今一月一場電影送到俺村里,還一個子兒不收,咱真是心眼里喊共產黨萬歲。”40歲出頭的婦女吳海勤快人快語。去年8月中旬,晉城市藝術團20多名演員來村里兩天演了4場戲。村民像過節一樣,連外出打工的都趕回來了,“真是過足了戲癮。”至今說起大家還如醉如癡。
“文化低保”給貧困山區百姓帶來的不只是快樂和諧和心靈的滋養,還帶來了實實在在的“致富經”。
“要不是政府送來這些科學書,俺一輩子也鬧不清養個豬還有那么些講究。”43歲的村民吳青柏深有感觸。他已是村里小有名氣的養豬專業戶。以前養頭豬出欄至少得10個月,去掉成本“也就賺個吆喝”。看了科學養豬的書,“照貓畫虎”還真靈驗,一頭豬5個月就出欄了,成本低,出肉還多。去年他賣了70多頭了,收入近4萬元。
如今類似槍桿村的文化低保村面貌煥然一新,看書看報的多了,賭博、說閑話的少了;困難群眾會科學種地、養殖的多了,收入多了,家庭鄰里和睦了,斗嘴鬧別扭的少了;農民工酗酒打架鬧事的少了,安全生產意識提高了,大大促進了晉城農村的發展和社會的和諧穩定。
市委宣傳部部長康吉仁介紹,2008年,市里對全市537個貧困村、11.6萬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對象、1.4萬集中居住的農民工實施了“文化低保”,并把所需資金列入財政預算。3年來,兩級財政共列支1020萬元,為537個文化低保村送戲(晚會)1298 場,送電影1.75 萬場;建設農家書屋190余個,配送圖書27萬冊,發放購書補助卡18萬張,50多萬群眾從中受益。(記者 劉亮明)
- 上一篇:
-
四川青川棗樹村:青山碧水 笑迎祥龍
已是第一篇
-
四川青川棗樹村:青山碧水 笑迎祥龍
- 下一篇:
-
(走基層·一線見聞)貴州茶香村 年味彌漫山坡上
已是最后一篇
-
(走基層·一線見聞)貴州茶香村 年味彌漫山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