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太原3月25日電(記者梁曉飛)“以前在村里才有廟戲看,在城里看戲還是第一次。”聽說政府買單辦起了“周末大戲臺”,48歲的忻州市民徐鳳娥非常高興,她專門花了一下午時間,把住在20里地外80多歲的老父母也接進了城。
晚上8點開演,剛到7點,忻州劇院的門前就圍滿了前來看戲的群眾。64歲的王變梗習慣性帶著馬扎,她是北路梆子的老戲迷,常常一看就是一整天。看著漂亮的劇院大樓,王變梗感慨道:“以前看戲就在室外,有時候還會風吹雨淋,有這樣的地方看戲真好。”
政府買單,百姓看戲。從2月23日起,忻州市政府投入100萬元,辦起了“周末大戲臺”。每周五晚上的忻州劇院內,文藝工作者輪番登臺,北路梆子、二人臺、繁峙秧歌、神池道情等地方劇種競相亮相,為當地市民送上一場高品質的戲曲演出。
“沒想到這項惠民工程這么受歡迎。”忻州劇院院長王宇建說,之前他還為缺少觀眾而擔憂,沒想到現在900多張免費門票不到兩小時就被領完了,就連平時很少用到的二樓座位都坐滿了觀眾。
提起開辦“周末大戲臺”的初衷,王宇建表示,以往戲劇劇團主要面向農村,解決鄉村老百姓看戲難的問題,但城鎮居民,尤其是戲迷們的“文化饑渴”一直沒有受到關注。
“其實,下鄉和進劇場并不沖突。過去是劇團進不了劇場,唱一臺戲就要花6000多元。”忻州市北路梆子青年團領銜主演楊仲義說,政府買單以后,不光市民有戲看,演員也有戲唱。從農村土臺子到劇場舞臺,觀眾對演出質量的要求提高了,演員們的藝術呈現也更完整了。
“劇團不敢說掙錢了,老百姓的評價更加重要。”楊仲義表示,名家名角的產生都需要群眾的認可。與以往相比,“周末大戲臺”的演出場所、時間和觀眾相對固定,為青年戲曲演員的快速成長提供了舞臺。
一場場精心的演出,讓58歲的市民石晶翠看得津津有味。“這樣的演出還是太少了,要是周六、周日也有戲看就更好了。”
王宇建表示,在目前政府引領的基礎上,下一步將發揮“周末大戲臺”的平臺作用,加大社會參與力度,采用市場化運作的方式,爭取增加到一周五場,讓更多的百姓能享受到免費的文化大餐。
- 上一篇:
-
河北種糧大戶心聲:農業科技送進門 規模生產效益高
已是第一篇
-
河北種糧大戶心聲:農業科技送進門 規模生產效益高
- 下一篇:
-
貴州羅甸農村五保老人:敬老院很溫暖 期盼改善孤兒學習條件
已是最后一篇
-
貴州羅甸農村五保老人:敬老院很溫暖 期盼改善孤兒學習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