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石家莊3月25日電(杜文峰、曹國廠) 在華北平原南端一望無際的田野里,麥苗已經開始返青。董丙坤指揮著七臺“鐵牛”:兩臺耙地機、兩臺大型旋耕機、三臺播種機同時作業,他正抓住剛剛下過的一場春雨帶來的好墑情播種油葵。
董丙坤家住河北省平鄉縣河古廟鎮董家莊村,這里位于河北省著力打造的4000萬畝糧食生產核心區內。“我種了1200畝地,其中500畝小麥、700畝油葵。這比以前種幾畝地的時候反倒輕松多了。”這位42歲的農民看到記者到來,抖掉皮鞋上的土說,“原來的小型耕地、播種機,一天能耕作十多畝地,現在大型機械化操作、流水線作業,一天能耕作100來畝。這千把畝地,從種到收有幾個人就足夠了。”
平鄉縣是“中國自行車之鄉”,這一產業帶動周邊縣市形成了大量自行車零部件生產企業。“前些年,由于打工比種地掙錢,村里勞動力都流進了企業,土地荒了不少。”董丙坤說,他于2009年注冊了平鄉縣正欣農業合作社,把老百姓不愿種的地按每畝400元的價格承包過來。
“去年種的一茬小麥、一茬玉米,一畝地純利潤是500元;一茬油葵、一茬玉米的畝均純利潤是1000元。這1000多畝地一年就能抱個金娃娃。”董丙坤難掩心中的激動,“起初承包地是不想讓村里地撂荒,沒想過種地還能這么掙錢。”董丙坤說,他種地所得利潤中,農業科技因素至少占百分之三十以上。“這叫農業科技送進門,增產增收不愁人。”
這位高中畢業先做了幾年生意又繼續種地的新一代農民解釋說:“老一代人種地,肥料亂撒,覺得只要上足了肥料就能增產,這是很不科學的。現在配方施肥,缺啥補啥,這樣少花錢又能提高產量。”
據平鄉縣農業局局長馬敬寬介紹,2006年全縣小麥畝產約600斤、玉米畝產約800斤。近年來,農業部門根據地塊不同,在全縣選取了5000個取土點對土壤測土配方。去年全縣27萬畝小麥單產增至778斤,玉米單產981斤,今年力爭實現小麥、玉米單產分別達到880斤、1140斤。
董丙坤說,在種子方面,以前老百姓自留種子,種了好幾代也不換新品種,現在不行了。他希望國家加大種子研發力度,多研究出產量高、抗性強、品質好的品種來。另外,董丙坤的所有莊稼都上了保險。他說:“一畝地自己掏3元,政府給掏12元,種地心里更有底了。”
“國家對農業年年都很重視,今年中央的一號文件大篇幅講農業科技,種地更有奔頭兒。”董丙坤信心滿滿地說,“我準備再承包4000畝地,而且承諾比一般人承包價高出100元。”
- 上一篇:
-
獨臂郵遞員鄭小平:工作24年無一差錯感動郵路
已是第一篇
-
獨臂郵遞員鄭小平:工作24年無一差錯感動郵路
- 下一篇:
-
山西忻州:"周末大戲臺"讓百姓享受免費的文化大餐
已是最后一篇
-
山西忻州:"周末大戲臺"讓百姓享受免費的文化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