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濟南2月9日電(記者王井懷)臘月二十八,記者回到山東省沾化縣古城鎮農村老家,耳聞目見的都是家鄉的點滴變化:以前人擠人的年集不再擠,人們習慣網上購物;村內閑置多年的小學成了老人院,為這個小村子老齡化增添了新注腳;以前充斥農村院墻上的農藥廣告、計生口號,開始變成以孝道為主題家風家訓。
買年貨從趕大集到網購
臘月二十八,這一天正是當地年前最后的一個大集的日子。
記者看到,集市上各種商品琳瑯滿目,花鳥魚蟲、肉類海產、衣服鞋帽、玩具小吃等,應有盡有。但與往年不同,今年的大集不再擁擠,甚至有小轎車緩緩駛過。
然而幾年前,年集是人擠人、人挨人,擁擠的人流半小時只能移動兩三個攤位,擠倒攤位貨架的事幾乎天天上演。
“人都去哪了?上網了唄!”干了十幾年海產生意的閆老板說,“我這大蝦是渤海灣里的,100塊錢3斤,網上同樣的蝦要便宜四五塊錢。”
幾位集市上的老板說,由于現在網絡普及,在家里就可網上趕集,沒人愿意跑上七八里路來鎮上買年貨。“吃慣了北方的蝦,還想嘗南方的魚,網上隨便選。大家要求高哩!”閆老板說。
記者還注意到,僅在集市的一個十字路口,便新開了三四家物流公司,其中不乏圓通、申通、順風等大型物流公司。
村內小學改造為老人樂園
上世紀九十年代,古城鎮幾乎村村有小學。2000年以后,隨著學齡兒童大量減少,鄉村小學撤并,全鎮的孩子都集中到一家學校,大量村內小學校舍便閑置下來。
但在古城鎮大王村,閑置的校舍迎來了新客人。幾年前,村集體在校內新蓋了6排12間新瓦房,村里住危房的老人都可以申請搬進來,目前已經有6戶老人入住。小學隨即成了老人樂園。
臘月二十九上午,75歲的李大娘正在屋里包餃子。看到記者到來,她高興地攀談起來。“俺家老屋住幾十年了,一到下大雨就提心吊膽。現在搬進新房子,打雷下雨都能放心睡大覺了。”
記者了解到,近幾年村里孩子少了,老人多了。如何讓老人們安度晚年成為當地村干部的心頭大事。除了老人樂園外,當地政府每月都給60歲以上老人85元補助,省吃儉用一輩子的老人有了零花錢。“現在住得好、吃得好,要活他100歲!”李大娘笑著說。
院墻廣告口號變成家風家訓
走在當地農村里,記者感覺最大的變化在農民的院墻上。
自上世紀九十年代至本世紀初,農藥、藥品廣告和計劃生育宣傳標語一直牢牢占據著這一帶農家小院的院墻。“××效果好,一用就知錯不了”“少生優生幸福一生”“該流不流扒屋牽牛”等一度在當地廣為流傳,甚至被小孩子編成兒歌傳唱。
然而,現在農家院墻上唱主角的是以孝道為主題的家風家訓。在古城鎮魏王村,記者看到一組以“新二十四孝”為主題的宣傳標語,配以簡單的墻體畫,格外醒目。
比如,一面墻上畫著一個舉著小紅旗的年輕人領著兩位老人爬山,一旁的標語寫著“帶父母旅游或故地重游”。此外還有“教父母學會上網”“定期帶父母體驗”等標語,這成為小村子最大的風景。
70多歲的王榮鋒笑著說:“以前老百姓就盼著吃飽穿暖,其他沒工夫想。現在生活好了,大家伙都有了新盼頭兒,日子也有了新奔頭兒!”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