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六,是邵東木偶戲傳承學習班新年第一課開講的日子,今年64歲高齡的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李初陽老先生一早就從楊橋鎮趕到20公里外的縣城,“要上好新年的第一課,給今年的辦學開個好頭”。
李初陽走進縣文化館二樓的一間舞蹈教室,已經有幾個學生在里面等候了。一見老師到來,他們紛紛走上前來向老師拜年,教室里的氣氛一下子熱鬧了起來。
環顧這間教室,記者發現墻上掛滿了各式各樣的木偶,有包公、關公、岳飛、楊家將等23種藝術形象,它們都身披華服,頭戴錦冠,面部表情栩栩如生。原來,為了搞好教學,李初陽不僅不要一分錢工資,還把自己表演用的全套“行頭”都搬到了文化館。
不一會兒,又有5個學生陸陸續續趕來上課了。學生姚慶紅告訴老師,還有不少人因為在鄉下或者外地過年,只能請假了。李初陽笑著說:“不要緊,現在的后生事情忙,能記得今天上課就蠻好了。”
上午9時30分,木偶戲課準時開講。李初陽首先帶著學生們溫習了一出“關公戲”,這是邵東木偶戲的代表劇目之一。李初陽手持關公,姚慶紅手持敵將,只見兩個木偶在半空中你來我往,揮砍廝殺,十分靈巧,引得在旁觀摩的學生們連連叫好。
“關公戲”演完,李初陽指出了姚慶紅表演時一些細節上的不足,比如人偶打斗時要注意上下起伏的感覺、武器揮砍時的動作怎么演繹效果更好……隨后,李初陽又帶著在場的9個學生一齊上陣,排演了一出“楊家將”,并給每個學生的表演一一點評,手把手地糾正他們操縱木偶時的不足,學生們學得都十分認真。
現在在超市工作的姚慶紅告訴記者,她對木偶戲特別感興趣,“一曉得有這個班就報名了”。經過2個多月的學習,她已經能將木偶操縱自如,跟老師“搭戲”了。
“木偶戲傳承學習班是我們嘗試把文化惠民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結合走出的第一步。”前來觀摩的邵東縣文化館館長黃一駿告訴記者。
黃一駿介紹,為了讓群眾共享公共文化服務,去年10月份起,邵東縣文化館面向全社會免費開放。登記報名后,任何市民均可免費使用館內的文化設施,并能免費參加文化館開設的曲藝、舞蹈、聲樂、書畫等培訓課程。去年12月初,館里開設了木偶戲傳承學習班,聘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龔日升、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李初陽為義務教師,每周二、四、六開課。得知消息后,許多戲曲愛好者和對傳統文化感興趣的市民慕名而來,目前,該班已經招收了16名學生。
時間過得飛快,轉眼就快到中午了。臨下課的時候,李初陽還饒有興致地給學生們唱了一段“岳飛戲”,唱腔高亢婉轉,引得教室里發出了陣陣掌聲。
雖然不少學生請假了,李初陽還是感到非常高興:“就是只有一個學生來聽課,我也要盡力地教,把祖宗老子留下的好東西扎扎實實地傳下去。”
【記者感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需要的不僅僅是經費、場所等物質條件上的支持,更需要廣泛的群眾基礎予以支撐。邵東縣通過面向社會開設講習班的方式將非遺傳承與文化惠民有機結合起來,不失為一種有開拓意義的探索。
- 上一篇:
-
[新春走基層]鐵路上水工 平凡崗位展風采
已是第一篇
-
[新春走基層]鐵路上水工 平凡崗位展風采
- 下一篇:
-
新春走基層 西坡村:山鄉變化大 龍年春意濃
已是最后一篇
-
新春走基層 西坡村:山鄉變化大 龍年春意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