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政治路線、組織路線和工作路線,也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在新的時代條件下,“一切為了群眾”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沒有變,“一切依靠群眾”的基本要求也沒有變,而“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作為黨基本的認識方法、工作方法和領導方法的定位雖然沒有變,但其具體方式已經與以往有了明顯的不同。 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的時代,快速發展的現代信息技術使“從群眾中來”和“到群眾中去”變得更加高效、深入,為做好群眾工作提供了新的方法,同時也對黨政干部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不善于在網絡環境下、使用網絡話語體系開展工作,就會陷入劉云山同志在中央黨校開學典禮上描述一些干部時所說的“老辦法不管用,新辦法不會用,軟辦法不頂用,硬辦法不敢用”的怪圈。筆者認為,應從以下方面做好新時期群眾工作。 掌握新媒體條件下的群眾工作特點。網絡已經成為繼報紙、廣播、電視之后的第四大新媒體,人們工作、學習、生活都已都離不開網絡。長期以來我們習慣了傳統媒體的單向傳播、單向灌輸模式,習慣了輿論環境的單純和“大一統”,而新興媒體的興起,使人們可以通過網絡獲取大量的信息,過去被動接受信息的受眾已經變成了今天的報道員和評論員,新媒體的放大效應也很明顯,社會公共事件的處置應對時間大大縮短。急切需要克服和改變的缺點有四個方面:網絡失語,對群眾呼聲不重視;一味封堵,對群眾意見不尊重;陣地缺失,與群眾聯系不密切;能力不足,對危機管理不精通。這就要求我們應把網絡虛擬社會管理納入到當前社會管理的范疇,并上升到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高度,投入相應的時間、精力與財力。 注重把群眾工作做到網上。2014年初,中央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的意見》,指出“加快推進黨的組織和工作覆蓋。探索建立網絡黨組織,通過QQ群、微博客、微信等開展黨的活動,拓寬黨建工作網絡陣地”。在網絡時代,群眾大部分已悄然變成今天的“網民”。群眾在哪里,就要把群眾工作做到哪里。一是建設好開展群眾工作的網絡環境。充分利用網絡、微博、QQ、微信、電子信箱等網絡媒體傳播速度快、影響范圍廣的優勢,大力推進政務微博、微信建設,把它們建設成為黨組織與群眾之間的橋梁和紐帶,成為利益訴求表達的通道、下情上傳的新渠道,成為匯集民意的強有力平臺。同時,培養造就一支政治素質高、業務能力強的網絡群眾工作專業隊伍,著力加強對網民心態的了解發現能力、網絡議題設置能力、網絡輿情監測分析能力。二是構建好社會治理、服務群眾的信息化體系。用數字化手段全面整合自然資源、社會資源、行政資源、市場資源以及網上行政辦公資源。三是建立網上網下的聯動保障機制。網上承諾事項,要落實到現實社會中。對黨和政府的重大方針政策,要善于運用網絡進行多維度宣傳。 充分運用新技術更好地實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除常規工作需要盡快實現信息化以提高效率和成效外,在特殊地區或執行特定任務時,其臨時性、突發性、緊急性尤其需要信息化的便捷和高效,需要在短時間內迅速聯系、動員群眾,如災害預警、反恐維穩等。如在抗震防災工作中,監測到地震波信號后,怎樣將險情在極短的時間內通知到廣大群眾呢?(也就是如何“到群眾中去”呢?),現在每個城市都有人防部門、都有防空警報,但目前除每年象征性地在9月18日拉響防空警報外,別無他用,完全可以將地震監測部門的險情信號與人防部門的防空警報結合起來,在監測到地震波信號后、災害到來前的數十秒內迅速發出警報(設定一個與防空警報不同的聲響并做好宣傳工作),緊急警告城鄉居民避險,幾秒到十幾秒的逃生時間就可以極大地減少傷亡。這就是一個在最短的時間內把黨和政府的聲音最快地發送給盡可能多的人的一種方法。還有一種方法是利用已經日漸普及的智能手機,在手機上安裝地震預警軟件,一旦專業機構監測到足夠強的地震波,手機會立即收到預警信息提醒人們避險(如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發布的地震預警軟件,已經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再如在反恐維穩、抓捕逃犯行動中,也可以利用正規基站或“偽基站”向周邊群眾投放敵情通報、安全預警、獎勵舉報等信息。在一些維穩重點地區,為解決現階段入戶走訪的盲目性和規避潛在的安全風險,也可以利用移動通信平臺監測從外地進入本地的手機信號以及手機信號聚集情況(就像我們每個人到了另一個城市總會收到歡迎信息一樣),做到有所準備。 類似的應用還有很多,都可以用來豐富我們在新時期做好群眾工作的手段和方法,從而更好地實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更好地踐行黨的群眾路線。(李向東 新疆自治區黨委辦公廳副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