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廣西北海市鐵山港區委書記劉志明 劉志明(右)在與村民交談。(陳傳棟攝) 若問誰最了解鐵山港區,劉志明當之無愧。20年前,廣西北海市鐵山港區建立伊始,劉志明就扎根于此。多年來,他用腳步丈量了區內的每一個自然村,被喻為鐵山港區的“活地圖”。 2011年劉志明上任區委書記之時,鐵山港區的主要產業仍然是西瓜、木薯和糖蔗等農業種植,中石化北海煉化項目等千億元產業項目遲遲沒有落地。 原來,在中石化北海煉化項目衛防區征地搬遷中,彬定村有的群眾不配合,工作一度受阻。劉志明干脆在工地上安營扎寨,進村入戶與群眾談心。最終,有群眾松口告訴劉志明大家的顧慮:“搬遷后停船不便”“小孩讀書路程太遠”,等等。劉志明迅速組織力量在回建區附近開辟新的船泊停靠點,并籌資安排專門校車接送村民孩子上學。 彬定村委會主任陳錫玉說,“很多村民被感動了,大家覺得不搬都不好意思了。”當年,千億元產業骨干項目中石化北海煉化項目建成投產。 “引進好的項目不容易,要通過實干、高效的服務,吸引更多企業投資。”劉志明說。短短4年,鐵山港區一躍成為北海發展的“火車頭”,昔日的旱坡地變成了今天的產業園。 不帶隨行人員、穿著樸素簡單、連戴草帽都嫌麻煩——與其說是下鄉考察,他的出行更像是去村里走親戚。在田間地頭呆久了,他早已被曬得黑不溜秋,皮鞋也被磨破了一雙又一雙,群眾中已少有人不認識他,走到哪里都是熟人、都有話聊…… 近幾年,鐵山港區有3.6萬多名群眾為支持重大項目建設,離開了世代相守的家園,離開了賴以生存的土地。“要時刻感激群眾為發展作出的犧牲。”劉志明惦記這些搬遷的群眾,多次主持會議進行專題研究,督促有關部門高標準建好回建區,并責成有關部門積極開展就業培訓,聯系落戶企業廣開就業大門,實現村民轉產就業、增創收入。 “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會沉淀多少真情,面對群眾,就要經常為他們辦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帶著一顆真心解決民生問題。”劉志明常說。鐵山港區發展迅速,劉志明也始終將群眾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2010年以來,鐵山港區平均每年拿出3億元投入民生。 在項目建設、工程招投標、用地用海等工作中,劉志明從不打招呼、寫條子,嚴格管好家屬、司機和親朋好友,被稱贊為“不近銅臭”的好書記。 在選人用人上,劉志明主張為發展用干部,憑實績用干部,特別注重在項目建設一線、維護穩定一線、化解矛盾一線“三個一線”培養選拔干部。近兩年啟用的19名正科級干部和54名副科級干部中,共有52名是在“三個一線”中表現突出而得到提拔重用的,占同期提拔干部的71%。 干部選拔出來后,如何管理?在劉志明看來,要做到“從嚴教育、從嚴管理、從嚴監督、從嚴問責”。“對‘問題干部’,該處理的堅持處理,該移交法紀機關的絕不遷就。”他說。(記者 王云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