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6月24日電(記者張曉松 崔清新) 在24日的審計工作報告中,一批頂風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和“約法三章”要求的部門單位被點名。中央三令五申下,為何還會出現頂風違規現象?下一步的整改方向是什么?記者就此采訪了審計署和一些專家學者。 三令五申管不住? 今年審計報告以大量篇幅專題反映了中央部門及所屬單位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和“約法三章”要求的落實情況,揭示了目前存在的突出問題,并對一大批違規部門單位進行了點名批評,這在以往的審計報告中是從未有過的。 那么,是不是在中央三令五申之下,“四風”問題反而嚴重了呢? 審計工作報告顯示,2013年接受相關審計的38個中央部門總體上能夠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精神,嚴格控制和壓縮“三公”經費和會議費支出規模,大部分單位切實精簡了各類公務活動。審計結果表明,這些部門2013年度預算執行情況總體較好,年初預算到位率平均96.95%,“三公”經費和會議費財政撥款支出比上年下降22.93%;38個部門本級召開的會議數量、組織的因公出國(境)團組數量、公務接待批次比2012年也有較大幅度下降。 “從審計結果看,不是問題多了,而是審計的力度加大了,曝光力度加大了。”中央財經大學財經研究院院長王雍君說,今年擴大了審計覆蓋面,重點向中央部門所屬單位傾斜;報告提到違規部門單位時也不再用“有的”“一些”,而是直接“點名道姓”。這些變化可能會引起社會的高度關注,但也恰恰彰顯了中央加強黨政領導干部作風建設和反腐倡廉的決心,加大了對違規部門單位的警示力度。 “審計工作始終把中央政策措施的執行情況作為重點審計內容。”審計署新聞發言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通過審計,促進有關部門認真整改,并加強對下屬二三級單位的管控,嚴格預算管理和財經紀律,推動中央政策規定落到實處。 誰在觸碰“高壓線”? 早在2012年底,中央就出臺了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明確提出要精簡會議活動,規范出訪活動,厲行勤儉節約。2013年初,國務院又提出了嚴格控制“三公”經費等“約法三章”。 然而,從審計結果看,一些部門單位在“三公”經費、會議費管理和使用等方面仍然存在嚴重問題,如在公務活動中超預算、超范圍、超標準列支費用,擅自更改出國行程、延長境外停留時間,超編制配備公車等,可謂頂風違規。 那么,是誰又是為什么敢于觸碰“高壓線”呢? 記者從審計署了解到,“三公”經費和會議費的問題近70%發生在中央部門所屬的二三級單位。這些單位性質種類復雜,管理鏈條長,接受監督檢查少,管理規范程度低,違法違規問題比中央部門本級普遍要嚴重得多。 問題背后還暴露出一些部門權力過大而制約不足,這使它們能夠隨意轉嫁出國費用、占用其他單位車輛、攤派公務接待費用。“目前對權力部門的監督仍顯不足。”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高培勇說。 權力在手,利益在前,總會有人鋌而走險,觸碰“紅線”。“從審計情況看,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問題仍然突出,反映出一些單位和個人法紀意識淡薄,責任追究和處罰也不到位。”審計署審計長劉家義在審計工作報告中說。 審計之后怎么辦? 審計工作報告內容向社會披露后,不少網友對審計署“點名道姓”的做法擊節稱快,同時也對相關問題的整改表示關切:不要審計報告雷聲大,追究責任雨點小,再次陷入屢審屢犯的“怪圈”。 對此,劉家義在審計工作報告中做出明確態度:“對違規列支‘三公’經費和會議費、違規建設樓堂館所,以及層層滯留、虛報冒領、騙取套取財政資金等問題實行一案多查,堅決遏制失職瀆職和腐敗問題。” 他建議,要切實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相對于審計發現的個案問題,一些體制障礙或制度漏洞造成的深層次問題,還往往需要通過深化改革逐步解決。 中央部門所屬單位問題多,就需要盡快推進事業單位分類改革,使政府與主管社會組織脫鉤到位。一些部門權力過于大,就需要加快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使該放的權盡可能放給市場。“三公”經費掌控不嚴,就需要規范相關審批程序,建立績效評價體系,從嚴控制支出規模和列支渠道…… “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王雍君建議,無論是審計發現的問題,還是被審計部門整改的情況,都應該盡量向社會公開。披露的細節越多,警示的力度越大,整改的效果也會越好,制度建設的步伐也會越來越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