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體制、社會結構、利益格局以及人們的思想觀念都發生了深刻變化,在此背景下,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適時提出“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提高社會治理水平”“改進社會治理方式”等理念,推進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自我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的中國特色社會治理。中國特色社會治理是一個多元利益主體之間協商的持續互動過程,是廣大人民群眾共同參與、維護其根本利益的積極實踐,是滿足人民群眾需求、為其謀求利益和提供服務的過程。堅持群眾路線,是實現中國特色社會治理的有效路徑。 為了群眾:樹立社會治理民本理念 中國特色社會治理是為人民群眾謀求利益和提供服務的實踐活動。一切社會治理部門都是為群眾服務的部門,一切社會治理工作都是為群眾謀利益的工作,一切社會治理的過程都是做群眾工作的過程。中國特色社會治理的目的在于“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社會提供多樣化服務。這就要求廣大黨員干部真正做到感情上與群眾“心連心”、工作中與群眾“面對面”、為群眾辦事“實打實”、向群眾宣傳“情牽情”,把群眾的呼聲作為第一信號、把群眾的需要作為第一選擇、把群眾的利益作為第一位置、把群眾的滿意作為第一標準。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實踐的主體。堅持治理為了群眾,就要切實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真情關心群眾疾苦,把人民群眾的安危冷暖時刻掛在心上;真實反映群眾愿望,從人民群眾熱切盼望的具體事情做起,盡心盡力幫助群眾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困難;真誠傾聽群眾呼聲,把群眾關心的就業、住房、教育、醫療和養老等民生問題作為工作的重點,千方百計為人民群眾辦實事、辦好事,讓人民群眾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真正做到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辦群眾之所需。在改進服務中加強社會治理,堅持服務為先、寓治理于服務之中,這樣群眾才會理解、支持和參與社會治理。 依靠群眾:建立社會治理參與機制 人民群眾是社會治理的主體。要踐行群眾路線,建立社會治理參與機制,讓人民群眾參與社會政策和社會立法的制定過程,參與基本公共服務標準的制定過程,參與社會組織治理和社區治理過程,參與社會治理效果的評價過程,主動表達自己的需求和建議,客觀評價各級黨委和政府治理的實際效果。堅持謀劃治理思路向人民群眾問詢,查找治理問題聽人民群眾意見,改進治理措施向人民群眾請教,落實治理任務靠人民群眾努力,衡量治理成效由人民群眾評判;遵循社會治理規律,按照人民群眾的愿望拓展治理空間,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緊緊依靠人民群眾推動治理。 中國特色社會治理還要充分發揮社會組織的優勢。要通過社會組織這個政府與人民群眾之間的橋梁和紐帶,把普通百姓的訴求表達出來,把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傳達清楚,在不同群體間進行利益協調和平等對話,進而形成多元開放、互動回應的社會治理機制。通過積極培育基層自治組織和民間組織,創造公民參與社會治理的載體,健全以城鄉社區黨組織為核心、以群眾自治組織為主體、社會各方廣泛參與的新型城鄉社區管理服務體系;通過社會自治組織凝聚公民參與社會治理,建構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監督、自我服務的社會治理機制,實現人人參與、人人建設,走出一條依靠人民群眾共建共享的和諧社會治理之路。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探索社會治理科學路徑 廣大黨員干部要深入群眾,了解實情,掌握第一手材料;研究實招,尋求方法,總結基層經驗;集中群眾實踐的智慧和力量,制定出正確可行的社會治理路線、方針、政策和具體措施。要眼睛向下看,身子向下沉,堅持工作重心下移,把腳扎根在基層,深入實際、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做到知民情、解民憂、暖民心。推行“困難一線解決、矛盾一線化解、能力一線培養、作風一線磨練、感情一線聯絡”的“一線工作法”,建立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廣泛集中民智、切實珍惜民力的決策機制。黨員干部還必須學會運用網絡問政、網絡議政、網絡監督、網絡宣傳等新型社會治理方式。 在調查研究基礎上制定出的社會治理方針、政策和措施,都必須回到群眾中去,接受實踐檢驗,使群眾真正掌握,并將之轉化為自覺行動。要推行決策公開、治理公開、服務公開、結果公開,給各利益相關群體以平等的機會介入到治理決策過程中來;建立惠民服務公開承諾、群眾評議等制度,以惠民服務的實際成效提升群眾滿意度。一個正確有效的好主張必須化為群眾的自覺行動,一項切實可行的好政策必須得到大多數群眾的充分認同,一套科學系統的好措施必須得到群眾的廣泛支持,才能得到落實,從而發揮其作用。我們要更多地把社會治理的目標任務、理念思路、政策措施放到基層和群眾中去檢驗、去實現,使政府工作始終回應群眾呼聲,體現群眾意愿,經得起實踐、人民和歷史的檢驗。 總之,我們要在中國特色社會治理工作中堅持群眾路線,真正把群眾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真誠傾聽群眾呼聲,真實反映群眾愿望,真切關心群眾疾苦,真心拜群眾為師,激發和凝聚群眾中蘊含的強大力量,“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增強社會發展活力,提高社會治理水平”“加快形成科學有效的社會治理體制,確保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從而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大連海事大學公共管理與人文學院、大連海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秦龍 高?。?/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