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兩件事很讓我心疼。 一次是我在新河鎮陳灘村參加一個村民的婚禮,恰逢雨天,村里的路泥濘不堪,送親車隊開到村頭就走不動了。無奈之下,新郎新娘只好下車,“泥巴裹滿褲腿”進了家門,新娘當場掉下了委屈的淚水。 第二件事是我冒雨來到占城鎮凌湖村,看到苔干全部爛在地里。我問村里人:“下雨沒活干嗎?”他們無奈地搖了搖頭:“根本下不了田,怎么干活呀。” 這兩件事讓我意識到,我們修了這么多年的路,路卻還是沒有修到村民家門口。我們服務了群眾一輩子,“最后一公里”卻還是沒有打通。居住在城里的人、久坐辦公室的干部,可能很難體會到“路”對農村的意義。長期以來,交通閉塞導致村里的人出不去,外面的人進不來,物流、資金流、信息流也不通暢,發展致富成了奢求。 千古百業興,先行在交通。為什么會年年修路年年爛?究竟如何才能實實在在把路修好?自2009年以來,利用“一事一議”獎補政策,邳州修建村內道路累計達1550公里,行政村水泥路基本實現了村村通。但是,到目前邳州全市還有255個自然村未通水泥路,村與村之間、農村與城市之間的道路聯網還不夠完善,群眾出行難的問題還沒有徹底解決。好鋼要用在刀刃上,血汗錢要用在正道上。只有構建城市與鄉村一體、大路與小路互通的交通網絡,才能鋪就百姓的出行路、致富路、幸福路。邳州將用3年的時間,建設好區域干線公路網和城市入口道路網,疏通“大動脈”,同時將改造和新建部分鎮村公路及農路農橋,搭建“中樞神經”,此外還將加快建設村內道路,將路修到百姓的心坎里。 “修橋路以利人行,造河船以濟眾渡。”推進交通惠民工程,這是我們決策者、建設者和各級黨員干部的共同責任。一年接著一年干,一路接著一路修,大交通里有大民生,我們通的是道路,連的是民心。道路通,則民心通。(江蘇省邳州市委書記 王強) 記者短評 把路修到老百姓的心坎里 看到新人結婚進不了家門,看到農民的苔干爛在地里,王強下鄉后才發現,修了這么多年的路,還是沒有修到村民家門口,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依然沒有打通。 打通方便群眾生產生活的“最后一公里”,是邳州黨員干部嚴以用權、謀事要實的生動體現,同時也帶給我們三點啟示:第一,無論誰當書記市長,修路必須形成規矩,修多少路,怎么修,必須以法規的方式定下來。第二,修了多少路不能只是反映在紙上的數字,更要去實地看。邳州道路“村村通”在江蘇是出了名的,但依然沒有修通最后一公里,因此,“耳聽為虛,眼見為實”應該成為各級領導干部為官執政的標準。第三,路平民心暢,修的是路,連的是心,道路通,則民心通。只有發揚“釘釘子”精神,緊緊抓住一個“實”字,想百姓所想,急百姓所急,才能把路真正修到老百姓的心坎里。(記者 鄭晉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