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步形成制度化養老投入機制
廣西欽州市政協科教文衛委主任張小玲委員:
由于投入不足,我國“養老”事業歷史欠賬多,養老服務和養老機構床位嚴重不足,供需矛盾突出。當前,各級政府應將養老事業納入財政預算,增加政府養老投入,使其增幅不低于各級政府的財政收入增幅。要加大對新建、改建和擴建養老服務設施的投入,建立養老服務補貼制度,加大專業護工培養力度,推行政府購買服務,實現“老有所養”的目標。(本報記者 李慧)
基層“送”文化 更要“種”文化
河北省大廠縣人大副主任丁燃代表:
在統籌城鄉文化發展的過程中,應注重普通百姓的文化需求,充分調動群眾的文化自覺,使其成為文化建設的主體,變“送”文化為“種”文化。大廠縣大力培養和激勵“鄉土藝術家”,扶持群眾社團發展,全縣105個村全部建起高標準的村民文化活動中心,發展群眾業余文藝組織逾50個,極大豐富了農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本報記者 羅旭)
居家養老服務網絡亟待完善
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副院長楊利霞委員:
我國社區養老發展滯后,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社區養老服務網絡。社區缺乏專職的老齡工作人員,應急服務、定期體檢、保健指導等與老年人的需求相距甚遠。在目前養老需求主要體現在居家養老為主的前提下,著力推進居家養老尤為重要。應依托城市社區服務中心,建設養老服務信息平臺,依托基層社區服務中心,整合資源,建設助老(助殘)服務站,在老人、助老(助殘)服務站、信息平臺之間形成完善的信息網絡和服務網絡。(本報記者 李慧)
為農民工提供更多公共文化服務
天津市河北區政協副主席馮幸耘委員:
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農民工一直不能與城市居民享受同等的資源,這不僅制約著農民工自身的發展,也制約著整個社會的和諧進步。建議各地以財政投入為主,通過設置農民工文化專項經費,購置活動設備和器材,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特點,開展流動文化服務,為農民工提供更多的公共文化活動陣地。(本報記者 羅旭)
養老金入市不能一蹴而就
中央財經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所長賀強委員:
實現養老金入市應注意3個問題。一是養老金入市有個過程,不能一蹴而就;二是養老金入市不是全部入市,只能拿一部分先進行探索和嘗試;三是入市的這部分資金不能全部用于炒股。目前監管部門正在大力推進養老金入市,但我國證券市場仍不成熟,存在不少過度投機行為。只有不斷完善相關制度,才能保證健康穩定運行,也才能降低風險,確保養老金保值增值。(本報記者 馮蕾)
讓鄉土藝術家“火”起來
湖北省黃岡市文化局局長肖紅娟代表:
“單向傳播式”的文化下鄉已不能滿足當代農民對文化的需求。培育和造就一大批農民身邊的文化能人,不僅能促進農民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還能激發農民自辦文化的積極性。建議國家設立文化人才培養專項資金,對民間的文化能人給予經濟支持,在生活上給予幫助,讓其安心致力于民間文化的傳承與再創造。(本報記者 羅旭)
農村文化建設要突出便利性
新奧集團董事局主席王玉鎖委員:
在農村文化建設中,應該更注重文化的公益性、均等性和便利性。把圖書投放到農村群眾隨時可去、隨手可取的藥店、商店等場所,建設“新農民書屋”,對圖書及時補充、定期流轉,并以村街為單位建設高標準的文化活動中心,依托文藝骨干組建文化活動隊伍。“在商店就能借閱圖書,在村街就能參加文化活動”,應該成為廣大農民群眾快意享受文化成果的日常畫面。(本報記者 羅旭)
- 上一篇:
-
張抗抗委員:實體書店亟待政策性支持
已是第一篇
-
張抗抗委員:實體書店亟待政策性支持
- 下一篇:
-
[推進學雷鋒常態化]全國人大代表唐志國:城市要有精神之魂
已是最后一篇
-
[推進學雷鋒常態化]全國人大代表唐志國:城市要有精神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