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下午,十一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新聞中心邀請韓再芬、郭建華、劉丹麗、鄭曉幸四位文化領域的全國人大代表就“促進基層文化發展”的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的提問。代表們認為,基層文化發展的根在人民群眾,貼近生活、貼近實際、生動實用的藝術形式最受群眾歡迎。
農村文化人才有斷層
四川省文化廳廳長鄭曉幸代表說,現在有兩個詞匯出現得非常頻繁,一個是民生,一個是文化。當文化和民生對接時,社會對文化的關注度增大了。最近幾年的人大會議發出一個強烈的信號,就是把文化生活納入民生范疇。
鄭曉幸說,這幾年國家加大了對基層公共文化設施的建設,實施了一系列的文化惠民工程,農村文化建設切實得到加強。但是農村的文化建設硬件上去了,軟件明顯滯后。在推進文化強國戰略中,文化人才的斷層,特別是基層文化人才的匱乏問題應該引起高度重視。
戲曲要進入時尚行列
講到傳統戲曲如何發揚、傳承的問題時,著名黃梅戲表演藝術家韓再芬代表說,戲曲現在的生存狀況比較困難,因為外來文化沖擊太大了。戲曲藝術需要用新的方式走入市場,在這方面,我們在做很多的探索和努力。韓再芬說,戲曲是高度濃縮的舞臺戲劇形式,所以在選擇題材的時候要關注社會聚焦的問題,年輕人的所思所想就是藝術創作的航標燈。“時代在發展,舞臺藝術也應該大踏步地往前走,進入時尚行列,以此引領戲劇、吸引年輕人。只有這樣,戲劇的明天才會更加光明。”
鄭曉幸表示,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有兩個關鍵詞,一個叫“傳承”,一個叫“創新”,文化的傳承沒有創新是不行的。
下基層演出還是不夠多
在談到文藝團體和文藝工作者怎樣才能更好地為基層文化服務時,湖北省歌劇院國家一級演員劉丹麗代表說:“現在不是說我們演多了,而是我們演少了,我們應該把步子邁得更大點,走得更遠一點。在田間地頭一搭臺,沒想到幾萬人就像過年一樣全來了,效果非常好。”
河南省開封縣電影放映公司經理郭建華代表從1974年開始從事農村電影放映工作,一干就是38年。她說:“我堅守住了一塊農村放映陣地。”放映的交通工具從拉板車到開車,片源從黑白片到彩色片,放映設備從膠片電影機到數字電影機,放映場所從村頭麥場到全省城鎮數字電影放映院線。郭建華說:“38年來,我每天都想著能給群眾多放一場好電影,能讓群眾多看一場好電影,這是人生中的最大幸福。只要鄉親們喜歡看,我寧愿當一輩子鄉村電影放映員。”
郭建華介紹,在農村,最受歡迎的是貼近實際、貼近農民真實生活的影片。如今,種田也需要科技知識,農民強烈要求看科教片,還編了個順口溜,“不缺米、不缺面,缺的就是科教片”。開封縣把農民看科技電影列入了為民辦實事范圍,列入了縣級財政預算,利用科技電影解決對農民培訓科學技術的困難。每年開封縣都由財政拿出30萬元,給群眾放映6000到8000場科技電影。(記者 劉建華)
- 上一篇:
-
(兩會基層之聲)“基層文化發展根在群眾”
已是第一篇
-
(兩會基層之聲)“基層文化發展根在群眾”
- 下一篇:
-
干預文化會讓文化死得更快
已是最后一篇
-
干預文化會讓文化死得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