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家好萊塢強勢,所以開放之后肯定會對我們形成壓力,國產電影最重要的還是質量的提高,人才的培養,年輕導演的作品要多樣化,吸引觀眾,要有好產品。
在文化領域,“人多力量大”這句公認的“定律”并不起作用。衡量一國文化的水準和影響力,看的不是數量而是質量。
多而不精,大而不強,不乏優秀人才和優秀之作,但缺乏大師和精品力作,這正是當前我國文化建設突出的薄弱之處。
時代呼喚大師、呼喚精品力作,但大師和精品力作并不會因我們強烈的愿望而立刻變成現實。客觀地看,誰能成為大師、哪部作品能成為精品,這些由時間和概率決定,非人力所能選擇和確定。從這個角度說,土壤比種子更重要。對政府而言,在汲汲于發現大師、培養大師、抓精品創作的同時,似乎更應把力量放在營造適宜于文化大師和精品力作涌現的文化環境上。有了適宜的環境,種子總有一天會發芽。
中國人常用“鐘靈毓秀、人杰地靈”來稱贊某地人才輩出,其實強調的也是包括文化傳統在內的大環境的重要性。以當前炙手可熱的NBA籃球明星林書豪為例,雖然人們責備NBA沒有早點發現林書豪,但實際上,林書豪恰恰是NBA培養和選拔機制的產物。這種機制確保了他可能一時被忽略但絕不會永遠被埋沒。這套體制機制才是美國籃球運動長期領先、活力十足的奧秘。反觀我們,就以電影為例,近10年,銀幕上來來去去的總是那些老面孔,新銳的導演、演員很少能冒出頭來。隨著老一輩創作激情乃至體力精力的衰退,如果年輕一代接續不上,那么電影的品種、質量必然要隨之下降。
因此,我們最應做的就是探索建設一種“江山代有才人出”的體制機制。對文化而言,寬松的文化環境、自由的討論氣氛至為重要。文化創造是一種復雜高級的心智活動,特別需要寬松自由的環境,以利于想象力與創造力的發揮。而當前的文化管理體制和教育體制顯然有諸多與此相抵牾之處。相信在體制機制理順以后,13億人的創造活力噴薄而出,中國文化一定會收獲屬于自己的精品力作。(張賀)
- 上一篇:
-
提案議案追蹤:農村文化建設要“多互動”
已是第一篇
-
提案議案追蹤:農村文化建設要“多互動”
- 下一篇:
-
(2012文化猜想)精品力作從何而來
已是最后一篇
-
(2012文化猜想)精品力作從何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