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人
紀寶成代表(中國人民大學原校長)
劉長瑜代表(中國京劇藝術基金會理事長)
沈 鵬委員(人民美術出版社編審委員會常務副主任)
黃書元委員(人民出版社社長)
席 強委員(中央民族樂團團長)
龍 瑞委員(中國國家畫院名譽院長)
“偉大的時代應有偉大的作品。”參加兩會的代表、委員們呼喚文化工作者,為時代、為歷史留下更多高水平、有震撼力的精品力作。
精品力作不是呼喚出來的
劉長瑜代表是從藝62年的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她認為,“一名優秀京劇演員的培養需要過程,一部好戲的創作也是如此,都不能急功近利。現在有一個誤區,認為加大投入就能出精品,卻把投入主要用于舞臺設備、燈光布景等硬件上。京劇是一門舞臺表演藝術,以表演者為核心。我建議資源應該更多地投入到創作者身上,投入到演員、創作人員、演奏人員身上,讓他們能夠心平氣和地訓練,踏踏實實地創作。”
紀寶成代表說:“吳冠中講過一句話,你是麥子,一定要把你種到麥田里去,才能生根發芽。精品力作,無不是創作者深入實際、深入生活的結果。有成就的歷史作家,為創作要看很多史料,甚至到實地看文物,字字有出處。有成就的演員,為了出演一個角色,到農村、到工廠體驗生活,一待就是幾個月。現在的很多創作者功夫下得不夠,完全憑空想象,嚴重脫離實際。”
“外國有人統計,文學作品的淘汰率當年在90%,10年在99%。任何一部成功作品都有無數不成功的作品作為鋪墊,因此我認為精品力作不是呼喚、鼓勵、表揚就能創造出的,也無法拔苗助長。現在國家有許多獎勵文化發展的措施,人才也培養了不少,各種精品工程也很多,但只有經得起時間考驗才能算是精品力作。”席強委員說。
“板凳須坐十年冷,文章不寫半句空。”紀寶成贊成這一觀點,“要尊重藝術規律,要允許慢工出細活。”
找到屬于自己的精神家園
“從沒有一個國家的藝術家像中國藝術家一樣,總是得面對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傳承與創新、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商業化與藝術性等看似對立的問題,藝術就是藝術,可是我們總用很多概念束縛藝術的生產。而且我們也總在隨波逐流,總是無所適從。”導演陳國星委員說。
紀寶成認為,文化既是世界的,也是民族的。我們應該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但不能盲目照搬照套。“真正的精品必須是從自己國家的土地上生長出來的。看見外國流行什么就模仿什么,看見什么形式、內容、風格紅了就抄襲什么,永遠出不了精品。”
席強說,“我們的民族音樂長期以來就是不斷地重復‘老三篇’、‘老八股’,除了《二泉映月》、《春江花月夜》、《梁祝》、《黃河大合唱》,這些年,我們再也沒有創作出與這些經典相當的、能夠代表中華民族當代文化品格的標志性作品。作曲家的作品越來越洋,從內容到形式都是學習西方,迷失了自己的特色。文化必須在立足自身傳統的基礎上廣泛吸收,在揚棄中創新,一個民族如果連自己的文化都不重視,只能是失魂落魄,根本不可能產生符合時代需要、當代審美、百姓需求的好作品。”
- 上一篇:
-
全國政協委員張藝謀:土壤比種子更重要
已是第一篇
-
全國政協委員張藝謀:土壤比種子更重要
- 下一篇:
-
湖北教育出版社副社長唐瑾委員:讓全社會都聞到書香
已是最后一篇
-
湖北教育出版社副社長唐瑾委員:讓全社會都聞到書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