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金秋,我們還將迎來中國共產黨的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記憶告訴我們,黨的每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都是一個里程碑。而對于十八大,除里程碑的意義外,我們還更多地寄予富民強國、社會繁榮發(fā)展的期待。”“中國共產黨九十多年來,一直在不斷地滿足我們的這種期待,一直在抒寫著‘人間正道是滄桑’這首好詩。”在《詩刊》10月號上半月刊的卷首語中,如此描述這家詩歌期刊對于黨的十八大的期待——這也是文學界對于即將到來的黨的十八大的普遍期許。
10月22日,中國作家協(xié)會公布了2012年度重點作品扶持項目名單。從2004年開始實施的這一重點作品扶持工程,已對數(shù)百部作品進行了支持扶助,催生了大量精品力作。而在今年入選的109項作品中,更有一個變化令人關注:特設了“科學發(fā)展,成就輝煌”專項,有18部作品列入該專項。其中,包括長篇小說《白馬湖畔》、《高速公路》、《刀鋒》、《小縣城》、《山川記》、《第一次起飛》、《我們最美的時候》、《荒原傳》,報告文學《國家公務員》、《中國飲水民生》、《中國志愿者》、《走八閩》、《全國大追捕——中國警方“清網(wǎng)行動”紀實》,詩歌《我歌唱一條江》、《玉樹筆記》,散文《和春天一起來到映秀》,劇本《許海峰的槍》等。作家徐坤歷時300天創(chuàng)作完成的話劇劇本《金融街》也在其中。這部以北京金融街的開發(fā)建設為題材的作品發(fā)表后曾廣受好評,作品從拆遷角度切入城市巨變的過程,京腔京韻中表現(xiàn)北京人豐富的內心世界,折射出“愛國、創(chuàng)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
中國作協(xié)下屬報刊出版社近期也紛紛開設專欄,推出精品力作。
《人民文學》自今年第6期開始設立了“迎接黨的十八大特選作品”欄目,發(fā)表了一系列從不同角度表現(xiàn)中國人民新的生活與精神流向的力作,包括丹增的散文《生命的意義》、廖奔的詩歌《我這樣吟哦時代》、孫曉杰的詩歌《紅葉辭》、郭金龍的詩歌《陽光與海》等優(yōu)秀作品。《文藝報》近期在一版開設了《堅持科學發(fā)展 鑄就文藝輝煌》的專欄。《詩刊》10月號開設“獻詩十八大”專欄,刊登了吳震啟創(chuàng)作并用書法形式展現(xiàn)的詩作《迎十八大》,以及黃亞洲的《海拔最高的山峰》、張德強的《時代的跨度》等一批獻禮十八大的新作。《中國作家》紀實版刊發(fā)《阿里 阿里》、《海島女醫(yī)生》、《石化魂》、《雪域飛虹》、《大學生從軍報告》、《長河——馬文瑞與新中國建設》、《蜀道重光》、《青年墾荒的英雄傳奇》、《我與“村村通”》等多部反映建設成就的紀實作品。《中國作家》影視版還刊發(fā)了王朝柱的《永遠的雪山草地》,譚仲池、彭海燕的《青春雷鋒》等多部影視作品。
近幾個月來,作家出版社策劃并推出了一系列“迎接黨的十八大”主題圖書。如何建明的《天歌》,講述了半個世紀以來中國導彈、運載火箭的研制故事,彰顯了中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載人飛船、“嫦娥探月”工程的輝煌業(yè)績,描述了幾代航天人的人生坎坷與命運沉浮;楊年華的《國旗阿媽啦》,記述了樟木鎮(zhèn)上藏族老人次仁曲珍的感人故事;降邊嘉措的《這里是紅軍走過的地方》,敘述了紅軍過雪山草地的悲壯歷程;劉國安的《軍旗飄飄》,謳歌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85年以來的豐功偉績;《生死大營救》記錄了地質調查工作者艱苦卓絕開展新一輪地質大調查的野外工作情況,塑造了當代地質工作者英雄群像。
10月20日,《民族文學》哈薩克文版創(chuàng)刊首發(fā)式在烏魯木齊舉行,這是繼不久前《民族文學》朝鮮文版創(chuàng)刊之后,文學界在黨的十八大前夕為少數(shù)民族作家和讀者奉上的又一份沉甸甸的禮物。(記者 付小悅)
- 上一篇:
- 下一篇:
-
中國文學:十年對外交流路
已是最后一篇
-
中國文學:十年對外交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