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兩會特稿
新華社記者
從“文化強省”、“文化強市”到“推動文化產業盡快成為新的支柱產業”,今年以來,在陸續召開的地方兩會上,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成為全國各地共同的熱詞。而在關注程度空前提高的同時,如何避免“躍進式”、“指標化”發展文化,也成為代表委員積極建言獻策的重點。
地方兩會:“‘文化味兒’更濃了”
細數今年各地發布的政府工作報告,最為顯著的變化之一就是關于文化建設的內容和篇幅較之以往大幅增加。
北京、上海、內蒙古、陜西、甘肅、云南……多個省區市的政府工作報告都將“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單列出來,與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生態環境建設、統籌城鄉發展、著力改善民生等“傳統重點”并列,作為今年地方最為重要的工作任務。
“過去,文化發展往往作為教科文衛的一部分,并列在發展社會事業的內容之中。”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盧漢龍說,“各地的政府工作報告把文化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反映出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在地方得到積極貫徹落實。”
篇幅長短僅僅是形式上的變化,更重要的是內容。從今年地方兩會透露的新信號來看,各地推動文化發展繁榮的力度更大、措施更實、目標也更為明確。
北京市今年起設立文化創新發展專項資金,每年統籌100億元支持文化發展;上海市提出,用好公益性演出扶持資金,在上海音樂廳、大劇院、東方藝術中心等劇場舉辦200場以上高質量公益性專場演出;陜西省計劃以建設文化強省“八大工程”為抓手,進一步加大對文化的投入。
作為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各地對于文化產業的發展也有了更為清晰的路徑規劃。深化擴大開放,用好市場機制,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加快文化產業園區、示范基地和區域文化產業群建設;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創新,培育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現代文化企業……一項項舉措的背后,寄托著各地將文化產業打造成“新的支柱產業”的期望。
全國政協委員、均瑤集團董事長王均金說:“文化從表面上看是一種軟實力,但從深層次看也是一種助推社會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尤其在推動經濟轉型發展的當下具有相當的緊迫性。”
在“文化熱”的大背景下,各地紛紛在兩會上提出鼓舞人心的“地方精神”。從“愛國、創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到“公正、包容、責任、誠信”的上海價值取向,從“愛國守信、勤勞質樸、寬厚包容、尚德重禮、務實進取”的陜西人新形象到“樹立高原情懷、提倡大山精神”的云南各族人民共有精神家園,“地方兩會的‘文化味兒’更濃了,也代表各地在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新思路、新探索。”
遏制文化建設“虛火”需防三大隱憂
盡管熱度空前,抓文化建設、發展文化產業也已成為地方共識,但今年地方兩會上也有多位代表委員呼吁,在這股涌動的文化熱潮中存在一些值得思考的隱憂,文化發展繁榮切忌“虛火過旺”。
隱憂一:片面將文化建設等同于文化產業建設,忽視文化事業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浙江工業大學經貿管理學院院長程惠芳說,現在一些地方發展文化產業的積極性很高,在補貼文化企業方面“出手闊綽”,但在回報相對較少的公益文化投入方面則有些“斤斤計較”。
“文化產業畢竟不同于一般性的物質產業,不能只追求印數、票房、收視率、點擊率以及上市。”程惠芳說,要把文化當成一種精神產品來發展,當成提升人文底蘊、國民精神、公民素質和地方檔次的載體和平臺。文化產業發展應該讓文化唱主角,而不是利當頭,錢字第一,讓文化成了產業的點綴品,坐視文化日益消費化、空心化乃至低俗化。
隱憂二:用抓經濟發展的傳統思維來搞文化建設,形成文化“GDP”指標。
翻閱今年各地的發展規劃,文化建設“一哄而上”的風險初現。有的地方提出“文化產業倍增計劃”,要求到2015年文化產業增加值比2011年翻一番;有的地方動輒宣布要打造“十大文化產業示范園”,培育20家重點文化企業;各地廣告產業園、音樂產業園、新媒體產業園、出版創意產業園、動漫游戲產業園名目繁多,定位雷同,令人不得不擔心出現新一輪的“產業過剩”。
湖南省長沙市政協委員、長沙市天心區知識產權局局長劉芳妍就為“遍地開花”的文化項目深為憂慮。她舉例說,近年來,各地一窩蜂地上馬動漫園區、影視基地和主題公園,我國目前已有的2500多個主題公園七成虧損,盈利的不過10%,造成了政府投入和社會資源的極大浪費。
隱憂三:文化建設過于強調硬件,投入不均衡問題突出。
采訪中多位代表委員認為,人才豐沛是文化發展繁榮的前提,但是現在一些地方發展文化產業更重視“顯績”,每年對建成幾座大劇院、音樂廳、圖書館、電影院有著明確要求,但對文化人才的投入則缺乏相應的政策和規劃。造成各地出現越來越多可列為“標志性建筑”的文化設施,卻很難誕生被公認為大師名家的文化人才。
“城鄉差距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是表現在文化領域。現在文化惠民工程的確豐富了農村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但是缺少‘文化人’的輔導,老百姓不知如何享受這一公益性文化。”山西省人大代表、陵川縣文化局職員付慧芳認為,文化惠民工程不僅要把先進的文化硬件送下去,還要把“文化人”一同送下去。
- 上一篇:
- 下一篇:
-
代表委員:文化“軟實力”構筑美好安徽的“硬支撐”
已是最后一篇
-
代表委員:文化“軟實力”構筑美好安徽的“硬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