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非公有制經濟已經發展成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生力軍。到目前我國非公企業產值已占到國內生產總值的60%,解決了全國80%的城鎮就業和90%的新增就業。獨特的地位和特殊的貢獻,決定了非公企業黨建工作的重要意義。各地各部門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推動非公企業黨的建設在探索中前進、在創新中加強,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今年上半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強和改進非公有制企業黨的建設工作的意見(試行)》,召開了全國非公有制企業黨的建設工作會議,非公企業發展站在新的起點上。
擴大了覆蓋范圍,增強了黨的影響力 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將黨支部建在最基層,確保人才流動到哪里,黨的組織和工作就覆蓋到哪里。
各地圍繞加強基層組織這一目標,不斷擴大黨在非公企業的組織和工作覆蓋,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截至2011年底,全國21.2萬戶規模以上非公企業中有20.5萬戶建立了黨組織,覆蓋率達到96.7%。
抓好非公黨建工作關鍵在人。山東省青州市引導出資人重視、支持黨建,讓黨組織書記會抓、善抓黨建,讓黨建指導員助力、帶動黨建,有效突破了非公黨建的瓶頸,增強了黨的影響力、擴大了凝聚面。
黨建強,發展強 10年來,隨著廣州立白集團“紅色陣地”的壯大,越來越多的黨員、員工凝聚在集團黨委周圍,與企業發展“同頻共振”。立白集團得到快速發展,從生產經營單一洗滌產品延伸到九大類幾百個品種,年銷售額由幾億元躍升到過百億元。
“黨建強,發展強”是三一重工管理團隊在多年發展中形成的共識。以三一集團為代表的許多企業認識到:“黨建也是核心競爭力”,抓黨建是“最實的投入、最大的財富、最亮的品牌、最好的優勢”。
創新體制機制,強化活動保障 近年來,各地各部門創新體制機制,強化組織領導,整合各方資源,基本形成了黨委統一領導、組織部門牽頭抓總、有關部門齊抓共管的非公企業黨建工作格局。到2010年底,全國已有50%的省份、60%的地級市、70%的縣建立了非公企業黨建工作領導機構,有22個省份、248個地級市、2264個縣建立了聯席會議制度。
在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和創先爭優活動中,科技部、商務部連續多年召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黨建工作座談會。國家工商總局在企業“登記申報、年檢年報”中加入了黨建工作內容。
為保證非公企業黨組織工作有條件、辦事有經費、活動有陣地,廣東、福建全額返還非公企業黨員黨費,上海浦東新區、重慶渝中區設立非公企業黨建工作專項資金并列入財政計劃。
典型案例——
紅豆集團是集服裝紡織、橡膠輪胎、生物醫藥、房地產四大產業于一體的大型民營企業。近年來,紅豆集團黨委探索將質量管理體系標準引入黨建工作,結合企業實際,確定黨建工作總體目標,并將目標逐層逐級分解,落實到各個總支、支部;實行黨建目標考核和卓越績效管理,圍繞黨建目標、現場管理、戰略管理、流程管理、績效考核等內容,建立責任制,推動目標落實;制定《紅豆集團黨建工作標準》,分解工作流程,實施過程控制,推動黨建工作科學化、規范化、程序化發展。
專家觀點——
全國工商聯研究室研究員黃文夫:非公有制企業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力量,也是基層黨建工作的一個重要領域。加強非公企業黨建,是鞏固黨的執政基礎,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推動非公企業健康發展,促進非公經濟從業人員健康成長的需要。
新世紀以來,特別是黨的十七大以來,非公企業黨建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快速發展階段。一是推動非公有制經濟科學發展取得新成果。二是擴大黨的組織有形覆蓋、強化黨的工作有效覆蓋實現新突破。三是參與和服務社會管理、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彰顯新優勢。四是完善非公企業黨建工作理論、政策、機制取得新成績。五是黨的建設和企業文化建設有機結合,形成齊爭共創新局面。當前,非公企業黨的建設雖然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有待進一步探索和解決的問題。比如規模以下非公有制企業黨的組織和工作覆蓋有待加強等。(記者 李 可 周洪雙)
- 上一篇:
-
永不褪色的“傳家寶”:中國共產黨“五大優勢”評析
已是第一篇
-
永不褪色的“傳家寶”:中國共產黨“五大優勢”評析
- 下一篇:
-
黨的建設:在改革創新中奮勇前行
已是最后一篇
-
黨的建設:在改革創新中奮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