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科學判斷形勢,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堅持實事求是、按照客觀規律辦事,黨的治國理政水平及科學執政、民主執政和依法執政的能力有了顯著提升。
理論創新的能力顯著提高
理論創新的能力是最重要的領導能力,是黨執政的理論基礎和指導思想,是共產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十六大以來這10年,我們面臨著重要的戰略機遇期,同時也面臨著一系列嚴峻的挑戰。在世情、國情、黨情、社情發生深刻變化的新形勢下,我們黨科學判斷形勢,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不斷推進理論創新,開創了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新境界,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推進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我們黨理論創新最突出的表現是,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將科學發展的深刻涵義納入黨的執政理念,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一科學概念,深刻闡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十六大以來的理論創新具有鮮明的特點,即黨的理論創新是在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繼承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重要思想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是回答和解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科學發展中一系列重大現實問題基礎上的理論創新;同時,把理論創新與理論武裝有機地結合起來,進一步提高黨的建設的科學化水平。應該說,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認識的深化,也是黨的執政理念的重要升華,黨的理論創新有力地提高了全黨和各級領導干部的辯證思維、戰略思維、全局思維和創新思維的能力。
依法執政的能力顯著增強
能不能堅持依法執政,是執政黨是否成熟的重要標志。十六大以來的10年是我國法治建設力度最大的10年,它彰顯了我國執政能力的增強。2002年黨的十六大將社會主義民主更加完善,社會主義法制更加完備,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實,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2007年召開的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并對加強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作出了全面部署。10年來,我們黨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通過領導立法、帶頭守法、保證執法,使黨的執政地位不斷鞏固。在現行憲法基礎上,制定并完善了一大批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國家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基本實現了有法可依。立法的科學化、民主化水平和立法質量不斷提高,法律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保障人民各項權利、確保國家權力正確行使等方面的作用不斷增強。總的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
改革開放的能力持續加強
實踐證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十六大以來,黨中央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繼續推進改革開放,為科學發展提供動力支持和體制保障。回顧十年來改革開放的歷程,有這樣幾個突出特點:第一,從中國的國情出發,堅持改革開放的正確方向,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黨中央在領導改革開放的實踐中,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同堅持改革開放結合起來,把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同發展市場經濟結合起來,把推動經濟基礎變革同推動上層建筑改革結合起來,把堅持獨立自主同參與經濟全球化結合起來,把促進改革發展同保持社會穩定結合起來,使改革開放不斷取得新進展和新突破。第二,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推進改革開放。緊緊扭住緊緊建設這個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堅持以人為本,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堅持統籌兼顧,著力把握發展規律、創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破解發展難題,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打下堅實基礎。第三,按照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著力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10年來,黨中央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在鞏固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穩定和完善土地承包關系的基礎上,以促進農民增收為核心,深化農村綜合改革,推進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和創新,改革集體林權制度。與此同時,圍繞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主體功能區建設,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完善公共財政體系;著眼于建立現代金融體系,繼續推進金融體制改革,優化資本市場結構,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和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文化體制和社會體制改革,加大教育、衛生領域改革的力度,加快構筑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網。第四,加強頂層設計,全面、配套、協調推進改革開放。為了打好改革攻堅戰,黨中央、國務院更加注重改革的頂層設計和整體謀劃、協同推進;更加注重處理好重點領域改革與全面改革的關系,政治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及生態文明建設的關系,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更加注重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增強改革措施的協調性,保證改革整體推進、配套進行。第五,拓展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十六大以來,我們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把“引進來”和“走出去”緊密結合起來,擴大開放領域,優化開放結構,提高開放質量,完善內外聯動、互利互贏、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努力形成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的新優勢。在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和影響下,我國對外開放面臨新的挑戰,遭遇的經濟糾紛和貿易摩擦增多。在這種情況下,中央和國務院作出一系列部署,加強宏觀指導,強化政策支持,簡化審批手續,健全服務保障,使我國對外開放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
宏觀調控的能力不斷提高
宏觀調控能力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可或缺的領導力。十六大以來,我國發展進入關鍵時期,改革進入攻堅階段。從國際環境看,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和深層次影響不斷顯現,歐債危機仍然處于高危階段,發達經濟體仍處在衰退邊緣;從國內看,制約經濟長期可持續發展的結構性矛盾還沒有根本解決,改革發展的體制性機制性障礙凸顯。在復雜的矛盾和困難面前,黨中央審時度勢,將政府宏觀調控“有形之手”與市場機制“無形的手”有機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建立和完善宏觀調控體系,增強宏觀調控的預見性、針對性、靈活性和有效性。黨中央進行宏觀調控具有幾個鮮明特點:第一,正確處理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與控制通貨膨脹的關系,把握好經濟增長與抑制通貨膨脹的平衡點,增強財政、貨幣、價格、外貿、產業、土地、環保等各項調控政策的一致性和協調性,防止經濟出現大起大落,把物價漲幅控制在合理區間內。第二,正確處理當前與長遠的關系,在鞏固和發展宏觀調控成果的同時,著力解決制約經濟長遠發展的突出矛盾,為今后和更長時間內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創造條件。第三,正確處理總量與結構的關系,在進一步緩解總量矛盾的同時,切實增強調整結構和轉變發展方式的自覺性、主動性,推進結構優化升級和經濟發展質量不斷提高。第四,正確處理內需與外需的關系,努力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增強內需對經濟增長拉動作用,在更高層次上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增強國家和企業的整體競爭力,把開放型經濟提高到一個新水平。第五,正確處理局部與全局的關系,在加強總體布局、統籌區域發展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解決各地區、各領域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真正做到區別對待、有保有壓。第六,正確處理發展與改革的關系,既要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為改革提供良好環境和條件,又要深化改革,用改革的辦法解決發展中的體制性、結構性矛盾,為科學發展提供體制機制保障。特別是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作為主線,作為推動科學發展的必由之路,提高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可持續性。實踐證明,近年來我國宏觀調控取得明顯成效,在世界主要經濟體增長放緩甚至進入衰退之時,我國經濟仍然保持了較高的增速,成為帶動世界經濟復蘇的重要引擎。宏觀調控不僅推動了經濟穩定增長,同時在擴大就業、穩定物價、調節收入分配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充分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 上一篇:
-
基層黨員寄語十八大:給老百姓辦實事 就會被擁護
已是第一篇
-
基層黨員寄語十八大:給老百姓辦實事 就會被擁護
- 下一篇:
-
十七大以來基層黨建創新:新境界 新形象 新成效
已是最后一篇
-
十七大以來基層黨建創新:新境界 新形象 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