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鄭州10月21日電(記者劉雅鳴、李鵬)曾經在巍巍太行的懸崖峭壁上“摳”出一條人工天河--紅旗渠的林州人,近日又干成了一件大事:位于林州市的河南紅旗渠經濟開發區即將升格為國家級經濟開發區。
小小縣域有了國字號經濟開發區,這在中西部地區尚屬首例。市委書記鄭中華激動而簡練地總結:這是一個用精神筑起的開發區!
從不足10家企業2000萬元的年產值起步,林州人20年間把一片貧土變成了“金土地”。如今,放眼望去,廠房密集的園區布局著155家企業,年產值高達42億元。寬闊的紅旗渠大道已經通車,將這個“精神筑起”的園區和太行山下的紅旗渠緊緊相連。
1960年,10萬農工大軍扎進茫茫太行。10年之后,一渠清水擠出深山,由漳入林,締造出一個當代中國傳奇。守望著傳奇留下的精神之光,從不缺乏夢想的林州人如今正沿著科學發展之路,開拓著紅旗渠畔的巨變。
巨變依然緣起于深山人對水的渴望。這次,林州人將眼光瞄向了大海。兩年前,一條穿越林州直達山東出海口的晉豫魯鐵路通道將要開工的消息,讓林州人倍感振奮。可一座太行又差點讓林州人“坐著火車去看海”的夢碎。太行山隧道工程的一位工區長杜紹宇說:“干了30年,就沒見過這么復雜的工程,圍巖、溶洞和地下水讓施工的隧道內不是落石,就是漫水。”
創造過紅旗渠傳奇的林州人絕不會半途而廢。在井然有序的工地上,記者得知,長達18公里的太行山隧道將于年底貫通,待到2014年通車后,設計年貨運量2億噸的這條通道,將帶動林州的再一次騰飛。
曾經為“水”發愁的林州,如今已是河南省縣域經濟前8強的常客,各項居民存款穩居全省第一。把“背靠太行千里連嶂”的林州,打造成“晉豫冀三省通衢和區域性中心城市”,成了人們最大的夢想。
“難而不懼、富而不惑、奮斗不已、自強不息”的紅旗渠精神是林州人把夢想變成現實的法寶。在位于紅旗渠經濟開發區的林州市鳳寶特鋼廠,“鋼鐵大王”、公司董事長李廣元每隔三五天就要到車間走上一遭,聽一聽急促的轟鳴聲。
從300平方米的鐵匠鋪起家,到現在每個車間12萬平方米的規模,走在一里長的車間內,李廣元常感到時不我待。繼2011年底,河南省首條“159連軋鋼管”生產線投產,公司邁出升級轉型的第一步后,前不久,投資25億元的新型玻璃纖維項目也正式破土動工。“國家號召高耗能的鋼鐵產業轉型,只要有林州人的激情和精神,沒有什么事干不成!”李廣元信心滿滿地說。
成為區域性中心城市的夢想穿越太行,山溝溝里也忙了起來。
東姚鎮石大溝村是個缺水的深山村,1997年開始擔任村支書的郭變花,以山上的窯洞為家,十幾年間帶領村民種了50多萬棵樹,綠化了5000多畝荒山。但眼看著從明代建村至今的古村,因為閉塞,外遷的人越來越多,年屆花甲的郭變花坐不住了。
“這么好的古村和風景,該怎么發展呢?”郭變花的夢想是打好旅游牌,保護好古村風貌,成為世外桃源。上世紀60年代,修紅旗渠的石大溝人每次回家都要翻山越嶺。坐在山頂休憩時,有人提議,“翻山不方便,不如把山鉆個洞。”后來,歷時8年,500多米長的山洞成了石大溝通向外界的唯一通道,取名愚公洞。“搞旅游,就要先把洞修好,方便進出。”原來一直在山上埋頭種樹的郭變花,現在雨季回村種樹,農閑時背著干糧進城“跑項目”,為的是這個山村的夢。
郭變花的新夢想剛剛起步,在大山另一邊,72歲張福根的夢想已經近在眼前。今年6月,他領導的臨淇鎮白泉村被評為“全國創先爭優先進基層黨組織。”當了52年村支書的張福根,有著一雙蒲扇大、長滿老繭的雙手。就是通過這雙手,他帶領群眾修通了山村通向外界的22公里大路,打了1685眼旱井,綠化了2萬畝荒山。
張福根自建的白泉山莊位于山巔,俯視群山,赤碧相間,太行秋色盡收眼底。見到福根時,他正和林州的一家企業商談引進微風技術發電的項目。“村子的路燈裝完了,要把山莊建得更好,把入村的山路從3米拓寬到8米……”滿心思村事的他透著紅旗渠的倔勁,“只要黨和人民需要我,我要干到100歲。”
如今,走在林州的鄉村、街頭,隨處可見“女航天英雄劉洋故鄉”的字樣。在一個充滿野性、闖勁十足的全國汽車場地越野比賽現場,“飛在林州”的廣告牌格外引人注目。作為國際知名的滑翔基地,騰飛始終是林州人的心愿。
- 上一篇:
-
(奮進·十年)民生善政,惠及各族同胞
已是第一篇
-
(奮進·十年)民生善政,惠及各族同胞
- 下一篇:
-
國有企業:在攻堅克難中創造輝煌
已是最后一篇
-
國有企業:在攻堅克難中創造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