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像歐洲,農村像非洲”。10年前,曾有人這樣形容中國城鄉面貌的巨大差異。
“整潔、文明、富足”。10年后,這是中國農村呈現給世人的新形象。
10年跨越發展,10年滄桑巨變。10年來廣袤農村的巨大變化,與黨中央始終把握時代發展的脈搏,不斷深化對“三農”問題的認識,與時俱進地完善農村政策體系密不可分。
十六大以來,黨中央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實施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戰略,“堅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針,形成了日益完整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框架體系,為農村的大發展、大繁榮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支撐。
更重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田野勁吹反哺風
△從2004年開始,黨中央連發9個聚焦“三農”的1號文件,出臺一系列強農惠農富農的政策措施;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3年的2622元增加到2011年的6977元
金秋時節,黑土地上處處透著豐收的氣息。
黑龍江省大慶市林甸鎮和平村二屯農民王明家的房前屋后都堆滿了金黃的玉米,談起今年的收成,王明樂得合不上嘴。“雖然干旱少雨,但我的畝產還是達到了2000斤。能有這樣的好收成,都是國家政策給力,咱農民現在不僅種糧不交稅,而且還能享受到各種補貼,這地真是越種越順心了。”
老王的這份順心,在10年前很難想象。上世紀90年代后期,隨著農產品供求關系由供不應求向“供求平衡、豐年有余”的歷史性轉變,農村經濟結構性矛盾凸顯。“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這樣的呼聲不絕于耳。
沒有農村的小康,就沒有全社會的小康;沒有農業的現代化,也無法實現國家的現代化。“三農”問題始終是黨中央最大的牽掛。
2004年12月,胡錦濤同志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指出,中國現在總體上已到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2005年,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歷史任務。
中國農村發展掀開新的一頁。
從2004年開始,黨中央連續發出9個聚焦“三農”的1號文件,出臺了一系列強農惠農富農的政策措施。支農力度之大、強農措施之強、惠農政策覆蓋之廣,前所未有。十八大代表、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陳錫文表示,這足見中央對解決好“三農”問題的重視,明確了新階段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在黨和政府全部工作中所處的地位。
2006年,全國徹底取消農業稅,延續了2600年的農業稅從此退出歷史舞臺,農民每年減輕負擔1335億元。與此同時,國家同步推進鄉鎮機構、縣鄉財政管理體制、集體林權制度、農產品市場化等配套改革,一系列長期困擾“三農”發展的體制機制性矛盾大大緩解,開啟了農民休養生息新時代。
在少取或不取的同時,國家又不斷加大對農民多予的力度,良種補貼、農機購置補貼、糧食直補和農資綜合補貼相繼實施,補貼資金規模從2002年的1億元增加到2012年的1653億元,10年累計安排7631億元。
反哺春風勁吹,“三農”發展再迎黃金期。十六大以來,我國糧食生產實現了半個世紀以來的首次“九連增”。更為可喜的是,農民收入也同步實現了多年連續快速增長。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3年的2622元,增加到2011年的6977元。十八大代表、農業部部長韓長賦表示,農業現代化水平、農民生活水平和新農村建設水平不斷提高,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國家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基礎支撐。
- 上一篇:
-
高舉旗幟 科學發展向未來
已是第一篇
-
高舉旗幟 科學發展向未來
- 下一篇:
-
“四在農家”氣象新
已是最后一篇
-
“四在農家”氣象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