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由人民圖片提供
聽一位農村老人對在機關工作的兒子感嘆,報銷醫藥費、領養老金,過去都是“公家人”的事,一個農民,哪想到也有這么一天。當年社會保障部門剛掛牌成立,有人說“社會保障”前該加上“城市”二字。曾幾何時,占人口大多數的農民的社會保障尚是缺項。
今天,農民已成為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中受益明顯的群體。低保這一基礎性制度安排在農村逐漸普及,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廣泛推開。農村社會保障的進步,影響的不僅僅是農民。打拼在城市里的人們,故土難離,親情難舍,根還是深深扎在廣袤的土地里。一位老家在農村的朋友說起,這些年老家親人們的收入增加,特別是老人們有了各種保障,感覺需要寄錢回家的時候少了,自己收入的節余更多了。
社會保障制度的全覆蓋,讓許多人實現了從無到有的飛躍。習慣于有單位才有福利的中國人,因此有了國民的幸福感,逐漸習慣由社會而不是單位來保障自己的生活。一位學者在議論“你幸福嗎”這個話題時說,幸福不幸福,微觀上說是個人感受;宏觀上說,國民的幸福感取決于政府的社會保障職能是不是到位。
自從19世紀80年代世界上第一個完整的社會保障制度在德國建立以來,社會保障制度就被稱為社會的“穩定器”與“安全網”。一位學者說,十年前提到社會保障,最流行的說法是只能“雪中送炭”,不能“吊高了老百姓的胃口”,當他的研究團隊提出在2012年實現醫保、養老保險制度全覆蓋的目標時,有人認為絕無可能。然而,現在,這些當初被人認為不可能實現的目標已基本實現了。讓這個“最大的社會保障網”成為了又一個“中國奇跡”。
普惠全民的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正是解決發展中出現的新問題的有力舉措和制度性安排,是以人為本執政理念和科學發展觀的集中體現。今天的社會保障已不再滿足于“雪中送炭”,而是走向了全面解除人們后顧之憂并確保相應生活質量,進而成為調節社會財富分配格局日益重要的機制,其公平價值取向已經不可逆轉。
創造奇跡不等于大功告成。增進全民福祉,依然是醒目的奮斗目標。有錢花,敢花錢,或許是社會保障制度健全程度的一個感性標桿。當下,普通老百姓還是把攢錢看得很重,花錢依然謹慎。這固然有生活習慣的因素,但是也說明“安全網”還需要進一步堅實,“穩定器”的功能還需要進一步發揮。
基于國情,人口基數龐大,保障對象類型復雜,想一步跨入很高水平的社會保障是不現實的,但這10年的努力與成效給了我們信心。經過努力,我國一定能夠構建起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相適應,水平適度、持續穩定、從形式普惠到實質公平的社會保障網。(溫素威)
- 上一篇:
-
譜寫新的壯麗史詩
已是第一篇
-
譜寫新的壯麗史詩
- 下一篇:
-
“春天里”:流動時代的城鄉交響(我們這十年)
已是最后一篇
-
“春天里”:流動時代的城鄉交響(我們這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