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時間里,撫順市11萬戶居民、36萬人告別了低矮潮濕的棚戶區,住上了寬敞明亮的新樓房。郭紅松 繪
特別要使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并積極幫助他們解決就業問題和改善生活條件,使他們切實感受到社會主義社會的溫暖。
——黨的十六大報告
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加快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
——黨的十七大報告
遼寧省撫順市莫地社區居民孟祥禎,一家三輩六口擠在兩間小平房里,居住了24年。家里只有自己有工作,結果企業還黃了。在職的時候沒解決房子,企業一黃,更沒指望了。沒想到,僅半年時間,一家六口就搬上了樓房,孟祥禎喜不自勝地對記者說:“我名字叫孟祥禎,這回真是夢想成真了。”
2005年以來,短短的7年時間,撫順市共拆遷改造棚戶區382.4萬平方米,新建安置用房565.69萬平方米,安置動遷居民110695戶,有36萬多人同孟祥禎一樣,喬遷新居。
11萬戶36萬人告別棚戶區
撫順是因煤而興起的城市,經過100多年的煤炭開采,在礦區及城市周邊地區陸續建成了大批的簡易礦工住宅,并由此逐漸衍生為大片的棚戶區。棚戶區的房屋破損嚴重,人居環境惡劣,晴天塵土飛揚,夜晚一片漆黑,一些居民常年飲用工業原水,平均每790戶共用一處公廁。貧困群體聚居,低保戶占棚戶區居民總量的29%。
2004年12月26日,時任遼寧省委書記的李克強,冒著嚴寒來到撫順棚戶區調研,看到棚戶區居民惡劣的生活環境,當即表態“就是砸鍋賣鐵,也要讓百姓搬出棚戶區”!2005年,撫順集中連片棚戶區改造工程拉開大幕。
沒有錢,撫順市就通過“銀行貸一塊,國家、省、市財政補一塊,居民個人籌一塊,政策讓一塊,企業掏一塊”等多種渠道,籌措棚戶區改造資金51.98億元,辦成了多年想辦,而又力不從心的大事情。
為了切實把好事做得更好,撫順市把棚改作為惠民、利民的德政工程,強力推進。采取干部包片、黨員包戶的辦法,逐戶簽訂拆遷安置協議。同時因地制宜,制定了符合絕大多數棚戶區居民承受能力的拆遷補償政策,創造了40天拆遷相當于過去10年拆遷總和的“撫順速度”。
棚改讓居民生活上一層樓
“莫地溝,窮人溝,遍地是小偷;莫地溝,胡子溝,進溝先翻兜。”——這句話在莫地溝流傳了幾十年,大人小孩一到晚上都不敢出屋。現在,新建的樓房都安裝了電子防盜門,樓道里配有聲控燈,一樓住戶還統一安裝了平面護欄。棚戶新區普遍建立了治安巡邏隊和警務室。棚改以來,莫地社區再沒發生一起刑事案件。
莫地社區書記王雅君告訴記者:棚戶區改造給當地居民帶來的好處還不止這些。她掰著指頭向記者娓娓道來:一是居民住房條件得到了顯著改善;二是棚改新區人居環境質量明顯提升。棚戶區拆遷改造,拆掉了大量居民燃煤的小煙囪,采用集中供熱、供氣,減少了污染,生活垃圾集中處理,減少了垃圾污染,改善了衛生條件,提高了居民生活質量;三是配套建設醫療設施和中、小學校舍,切實改善了居民及子女的就醫和入學條件,妥善解決了棚戶區居民的就醫入學問題。
讓居民住得穩、住得好
“7年時間,全市11萬戶、36萬人告別了低矮潮濕的棚戶區,住上了寬敞明亮的新樓房。但是,一個市的領導,不能僅僅滿足于新樓剪彩,一定要多想想剪彩以后的事兒。居民上樓是好事,但是如果不能很快地增加他們的收入,就很可能發生‘搬進樓卻住不起樓’的問題。”撫順市委書記劉強對記者說。
為此,撫順市推出了“大棚改”理念,將棚戶區改造與土地資源整合相結合,與促進就業再就業相結合,與增強城市功能、提高城市核心競爭力相結合,與完善城市基礎設施、提高百姓生活質量相結合。通過推進再就業培訓,迅速提高了居民的就業競爭力,穩定了收入。同時,規劃建設就業基地、完善城市基礎設施,為居民住得穩、住得好謀劃長久之計。
針對棚戶區居民的特點,撫順市開展了“訂單式”、“援助式”、“組合式”等多種方式的普惠制培訓,并且做到培訓與實用、就業、輸出、援助相結合。通過扶持無圍墻企業、社區服務業、家庭手工業,提供公益性就業崗位等辦法拓寬就業渠道,并充分利用棚改騰空的11平方公里土地,重點發展勞動密集型企業與服務業,建設了工業園區和大型創業市場。目前,棚改新區內有就業愿望和能力的人員全部實現就業再就業,居民搬進樓房卻“住不起”的事情沒有發生。(記者 畢玉才 特約記者 劉勇 通訊員 孫曉彧)
- 上一篇:
-
科學發展 成就輝煌(22)為了更多人的安居夢想
已是第一篇
-
科學發展 成就輝煌(22)為了更多人的安居夢想
- 下一篇:
-
華視傳媒:“組合式創新”闖出發展傳奇
已是最后一篇
-
華視傳媒:“組合式創新”闖出發展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