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種在廣袤原野 居住在現代城鎮
新華社哈爾濱7月15日電(記者李春雷、管建濤)在三江平原腹地黑龍江墾區紅興隆管理局的香檳水岸住宅小區,原先的破舊房屋變成了一幢幢坐落在碧水溪畔中的多層住宅。這個獲聯合國人居署最佳環境范例獎的小區,是黑龍江墾區新建的百余個小城鎮的縮影。
2009年至2011年,黑龍江墾區新建、改造住宅及配套設施2600萬平方米,60萬人搬進居住環境優美的小城鎮和現代農業管理區,多數農墾人實現了“耕種在廣袤原野、居住在現代城鎮”的夢想。
千里農區豎起百余現代化新城
黑龍江墾區素有“北大倉”美譽,現有人口170萬,4000多萬畝耕地約占全國的2%,但2011年調出的380億斤糧食卻占全國商品糧調出總量的四分之一。
不過直到2008年,墾區仍有近一半人口的居住條件和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差不多。此外,墾區開發建設60多年,來自全國各地的“老農墾人”要“回老家養老”,大學生考出去不愿回來,墾區面臨人才外流和“空殼化”的嚴峻考驗。
黑龍江省農墾總局局長隋鳳富說,為改善農場職工住房條件,留住現代農業人才,墾區2008年開始大力推進“撤隊并區”,將2600多個生產隊和居民點合并為100多個小城鎮和500多個農業管理區,以便集中開展供水供熱等配套建設。每個“作業點”經營耕地由1.6萬畝增至8萬畝以上,以更有效地發揮墾區大機械的作用。
2009年至2011年,墾區新建改造住宅及配套設施2600萬平方米,相當于前60年建筑總量的75%,人均住房面積新增6.4平方米。墾區城鎮化率達到80%,相當于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隋鳳富說,種子研發、選育,肥料選擇、配比,甚至糧食銷售都遠離農田。農場職工在農田里的工作時間只占30%,其余70%的工作時間都在城鎮里。
- 上一篇:
-
“同心助醫工程”補齊貧困山區醫衛短板
已是第一篇
-
“同心助醫工程”補齊貧困山區醫衛短板
- 下一篇:
-
保障房建設明顯提速 更多居民圓了“安居夢”
已是最后一篇
-
保障房建設明顯提速 更多居民圓了“安居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