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
十年砥礪,十年奮進。回眸黨的十六大以來的十年,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一系列事關改革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相繼提出并逐步落實,有的已收到明顯實效,有的正不斷拓展深化。從今天起,人民日報“科學發展 成就輝煌”專欄推出“十年回眸·重大戰略”系列述評,從新世紀新階段的特點出發,展示各項重大戰略的新進展、新突破、新成就,揭示輝煌背后的制度優勢、不竭動力,凝聚起共同奮斗、繼續前行的力量。
(一)
一段文明的零落成泥,有多少是自然之力的游戲?一段文明的風雨飄搖,有多少是自食苦果的悲歌?
工業革命烘焙了人類社會的物質極點,卻讓生態環境付出慘重代價。一次次對大自然的索取之后,西方的工業化道路,留下了太多自然生態遭到嚴重破壞的印記。
這樣的教訓,中國也曾有過,并已深深記取:傳統工業文明的局限,無法解決全球性的生態危機,更不是人類文明的最終歸宿。幾十年思索、十年探求,中國有了自己的破局抉擇:建設生態文明。
“如果不能有效保護生態環境,不僅無法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人民群眾也無法喝上干凈的水,呼吸上清潔的空氣,吃上放心的食物,由此必然引發嚴重的社會問題”,胡錦濤總書記的鏗鏘之辭,闡明了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意義。
建設生態文明,中國用10年運筆:
10年間,“建設生態文明”第一次寫入黨的全國代表大會政治報告,“推進兩型社會”成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思路全面確立;
10年間,中國成為世界上投資清潔能源力度最大的國家,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12.9%;
10年間,綠色GDP的政績考核在這片土地如火如荼,生態補償的體制機制在這個國度穩步推進。
從此,“生態文明”構成了定位中國發展的重要維度之一。“要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正確政績觀,堅持環境保護基本國策,大力推動循環經濟發展,積極倡導生態文明,構建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黨的十八大代表、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談及的“兩型社會”,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科學發展觀的題中應有之義。
“(中國)生態文明的概念也許在世界上其他地方同樣有價值。”對于中國建設生態文明的全球意義,英國國際環境與發展研究所主任卡米拉·圖爾明如此評述。
中國建設生態文明所架起的坐標,早已超越中華大地,在全球視野中樹起一座風向標,在歷史長河里化為一座里程碑。
這是一次反思,對既有文明的是非功過客觀審視。
這是一次超越,對西方國家的發展悖論重大突破。
這是一次抉擇,對中國社會的何去何從確立方向。
這是一次回應,對人民群眾的一枝一葉充分關情。
10年,不過人類歷史的一瞬。但生態文明的中國運筆,即使一瞬,也濃墨重彩。
(二)
時間有重量嗎?
時間本無重量,但十六大以來的10年,因我們堅持資源節約型社會的建設目標,因我們順勢有為、逆勢前行、乘勢而上的不懈努力,因我們這一份化解資源供需矛盾的精彩“中國答卷”,讓這段時間有了沉甸甸的重量。
20世紀的最后20年間,中國經濟高歌猛進,但“高消耗、高排放、難循環、低效率”的增長模式,使資源難以支撐、發展難以為繼。于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萬眾一心、步步前行。
這10年的重量,在完成節能減排任務的擔當上。
全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10年下降了12.9%;而“十一五”期間,全國二氧化硫排放量減少14.29%,化學需氧量排放量減少12.45%,基本完成了“十一五”規劃綱要的目標任務。
黨的十八大代表、國家能源局局長劉鐵男感慨地說:“這10年,節能減排成效突出,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發展迅猛,能源科技裝備水平顯著提高,能源國際互利合作成績斐然。”
這10年的重量,在推進資源集約利用的力度上。
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不動搖……
黨的十八大代表、國土資源部部長徐紹史欣慰地說:“10年來,我們堅持統籌保障發展保護資源不放松,在支撐現代化建設快速發展的同時,紅線沒有動,秩序沒有亂。”
這10年的重量,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貢獻上。
2007年,在發展中國家中,中國第一個制定并實施了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十一五”期間,中國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4.6億噸,贏得國際社會廣泛贊譽。
黨的十八大代表、山西右玉縣楊千河鄉南崔家窯村農民余曉蘭,20年如一日在荒山上植樹播綠,把萬余畝荒山變成綠色林地,成為保護環境的典型。
10年征程不尋常,10年分量沉甸甸。能交出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的“中國答卷”,靠的是中國共產黨提出的“作為國家發展的根本指針”的力量。
這力量,來自于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高度;
這力量,來自于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厚度;
這力量,來自于淘汰落后產能、升級產業結構的實踐深度;
科學發展觀的偉大力量,驅動中國巨輪駛向一個光榮的夢想旅程。
- 上一篇:
- 下一篇:
-
釋放社會組織正能量:“松綁”不“松懈”
已是最后一篇
-
釋放社會組織正能量:“松綁”不“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