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爾多斯婚禮》劇照。
三大主源研究確立草原文化地位
2004年,自治區(內蒙古)提出并設立草原文化研究工程,將其作為民族文化大區建設的重大學術文化建設工程。該工程同時獲準立項為2004年度國家社科基金特別委托項目。
2004年至今,內蒙古社會科學院先后組織實施了草原文化研究工程一、二期工程,取得了較大研究成果,特別是“崇尚自然、踐行開放、恪守信義”的草原文化核心理念的提出,為內蒙古的文化建設提供了理論支撐。
草原文化研究工程首次將草原文化作為整體研究對象,認為其同黃河文化、長江文化一樣,以不同的生成元素、存在方式與文化品格影響了整個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進程,在中華文化中占有重要的歷史地位、起過重要的歷史作用、做出過重要的歷史性貢獻,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動力源泉之一,是中華文化的三大主源之一。
把草原文化“崇尚自然、踐行開放、恪守信義”的核心理念由學術領域引入社會領域,使其融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歷史進程中,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重大的現實意義,使草原文化的影響力在國內外得以迅速彰顯,提升了內蒙古的文化軟實力。
已連續舉辦9屆的中國·內蒙古草原文化主題論壇,現已成為國內草原文化研究領域的品牌論壇。中國蒙古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草原文化分會,更把草原文化研究推向了國際學術領域,有力地推動了草原文化研究的深入發展。
5級公共文化設施網絡服務百姓
截至2011年,全區(內蒙古自治區)已建成縣級以上公共圖書館113個、文化館116個,鄉鎮蘇木和街道文化站989個,一定規模的文化廣場376個。覆蓋城鄉、布局合理、實用便捷的自治區、盟市、旗縣、鄉鎮、村(社區)5級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初步形成。
“十一五”期間,全區文化事業財政投入72.5億元,較“十五”時期增加53.85%。圖書館、文化站財政撥款由1.23億元增長到4.19億元,增長了3倍多。兩館一站總建筑面積由30.1萬平方米增加到67.4萬平方米。
目前,內蒙古博物院、內蒙古烏蘭恰特等一批標志性大型文化設施已投入使用。呼倫貝爾、包頭、赤峰、鄂爾多斯、烏蘭察布、阿拉善等盟市圖書館新館建成,面積全部達到國家標準。縣級圖書館、文化館修繕和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等項目實施順利,全區有1027個(合并建設910個)鄉鎮蘇木文化站列入規劃,國家建設補助資金全部撥付到位。
全區(內蒙古自治區)建成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自治區分中心1個,盟市支中心3個,旗縣支中心96個,蘇木鄉鎮服務點369個,嘎查村服務點6414個,服務人口突破100萬人次。建成草原(農家)書屋1萬余家,覆蓋所有行政村(嘎查)。廣播電視覆蓋率分別達到97.4%和96.2%,全區108家博物館、紀念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實現免費開放。
3項文化遺產吸引全世界目光
今年6月29日,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36屆世界遺產大會上,元上都遺址提名項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審議通過,成為我國第30處世界文化遺產,第42處世界遺產,實現了我區世界遺產零的突破。2009年9月30日,蒙古族呼麥成功列入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05年,我國與蒙古國聯合申報的蒙古族長調民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我區(內蒙古自治區)深入實施文化遺產保護工程,通過挖掘保護民族文化資源,摸清自治區文化資源家底。前不久公布的全區文化普查結果顯示,到目前,我區共發現文化資源19個大項目、134427個具體項目。我區還在國內率先設立草原文化遺產保護日,組織實施內蒙古民族民間文化遺產數據庫、蒙古語語料庫等工程,推動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利用。
目前,我區(內蒙古自治區)基本完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5級名錄體系的建立,6級名錄體系開始形成。已公布的國家級項目有63個,自治區級項目299個,盟市級項目726個,旗縣級項目1723個,鄉鎮級項目59個。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26名,自治區級傳承人280名,盟市級傳承人1477名,旗縣級傳承人2209名,鄉鎮級傳承人108名。
- 上一篇:
-
中國出版集團:出版業航母破浪前行
已是第一篇
-
中國出版集團:出版業航母破浪前行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