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政中國·十年足跡)建設創新型國家:走出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
新華社北京8月14日電【十年回眸】2006年1月2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作出《關于實施科技規劃綱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決定》,提出全面提升國家競爭力,創新體制機制,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為建設創新型國家而奮斗。總體目標是,到2020年,使我國的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科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保障國家安全的能力顯著增強,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研究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取得一批在世界上具有重大影響的科學技術成果,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專家評點】(中央黨史研究室陳小麗)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突飛猛進,2011年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而今,世界各地隨處可見“中國制造”。今年倫敦奧運會特許商品中,“MADE IN CHINA”高達65%。但是,由于一部分企業的產品缺乏核心技術,一些“中國制造”的利潤卻比較低。例如,每部國產手機售價的20%、數控機床售價的20%至40%都要拿出來向國外支付專利費。而既有利潤的獲得,又往往是以犧牲環境、大量消耗資源能源為代價的,難以為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中國,要應對激烈的國際競爭,使經濟保持平穩較快增長,必須讓“中國制造”盡快轉變為“中國創造”。
黨中央、國務院高瞻遠矚、審時度勢,2006年1月26日作出《關于實施科技規劃綱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決定》,正式提出把我國建設成為創新型國家。為此,有關方面精心繪制了實現這一偉大目標的藍圖。國務院成立專門領導小組,帶領2000多名科技界、教育界、經濟界、企業界專家,歷時3年制定出《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明確提出了“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科技工作方針,對我國科技發展作出全面規劃與部署。
在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中央作出的這一重大決策,開啟了新中國科技大發展的又一個春天,催生出一系列令國人自豪、讓世界矚目的自主創新成就:中國第一顆繞月探測衛星嫦娥一號發射成功,超級計算機 “天河一號”研制成功……
特別是今年6月,神舟九號載人飛船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交會對接成功、“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深潛突破7000米。對此,外國媒體稱贊,中國獲得“無可爭議的勝利”,且“同時在宇宙和海洋上演大國崛起”。
回首過去,中國創新型國家建設征途凱歌高奏;放眼未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和正確領導下,創新型中國必將書寫新的輝煌。
- 上一篇:
-
十八大代表選舉差額比例多于15%
已是第一篇
-
十八大代表選舉差額比例多于15%
- 下一篇:
-
(神州漫步)大道浙江
已是最后一篇
-
(神州漫步)大道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