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素描:郭紅松
今年秋季開學以來,革命老區江西興國縣通過免除學雜費、補助生活費的方式,幫助全縣675名特困學生和孤兒實現了“零負擔”上學。 新華社記者 周科攝
北京師范大學校長 董奇:
促進均衡、提高質量是當前我國基礎教育事業發展的戰略重點,也是長期性的系統工程,其推進和實現需要建立強有力的保障體系。基礎教育質量監測能夠為國家和地方提供反映基礎教育質量狀況和均衡程度的客觀數據和科學依據,是保障體系中的基礎性工程,也是推進提升基礎教育質量、促進均衡發展各項工作有效部署、扎實落實的有效手段。
過去,由于缺乏全面、科學的基礎教育質量監測體系,考試分數是學校、家長和教育部門評價學校、教師和學生最重要的指標,基礎教育實踐領域長期以來存在著以中考、高考成績衡量地方“教育政績”的傾向,這些原本承擔選拔功能的高利害性考試被錯誤地異化為對基礎教育實踐的“指揮棒”,阻礙了素質教育的推行,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制約了我國基礎教育的科學發展。
近十年來,尤其是在制定和落實《國家教育中長期發展規劃綱要》的過程中,國家明確提出了建立國家義務教育質量基本標準和監測制度的要求,全面啟動了基礎教育質量監測體系建設的工作,出臺了一系列重要舉措,鼓勵和支持一大批試驗性、示范性的探索嘗試,取得了突出的建設成效。在較短的時間內,實現了基礎教育質量監測指標、工具和數據庫從無到有,監測內容從單維到多維,監測范圍從部分省到覆蓋全國,監測層面從國家到省市、區縣、學校等的多方面重要突破,基本建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覆蓋多個層面的基礎教育質量監測體系。具體包括如下五個方面:
一是成立了國家層面的專門監測機構,支持和發展了一大批地方監測機構。2007年,經中編辦批復同意,教育部依托北京師范大學建立了教育部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該機構的建立,標志著我國基礎教育質量監測體系建設工作全面啟動。此后,在教育部和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的支持下,在北京師范大學及國內外專家的智力支持下,在教育部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的業務指導下,全國很多省相繼建立起地方性的基礎教育質量監測機構。
二是研發了多學科、多領域的基礎教育質量監測指標體系與工具,解決了長期以來教育質量難以量化評估的技術難題。教育部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通過匯聚北京師范大學和我國其他高校、研究機構的研究團隊,充分調動教科文組織、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歐盟、美國、法國等教育質量監測的海外專家力量,組建了一支600余人的多學科研究隊伍,基于科學、嚴格的研制程序,研制出了數學、語文、科學、英語、心理健康、體育與體質健康的監測指標體系,并通過多次預試和技術檢驗,開發了一整套適合我國國情的、能全面測查和評估學生學習質量和發展狀況的監測工具,為我國開展基礎教育質量監測提供了重要的方法手段。
三是建立了全國性的多級基礎教育質量監測數據采集網絡,形成了科學規范、統一標準的數據質量保障制度。在監測實施工作中,形成了以教育督導系統為主,教研、考試、基教等其他系統為輔的監測數據采集隊伍,并建立了“國家規劃設計、省級統籌協調、縣級操作執行”的數據采集網絡。同時,建立起500余人規模的國家視導員,全程參與各縣監測數據采集工作,確保數據的真實、客觀。
四是實施了從區域到全國范圍的教育質量監測,建立起完整的國家基礎教育質量數據庫。自2007年以來,我國已經開展了多次、不同規模、不同學科和領域的質量監測工作,監測樣本包括全國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542個樣本縣(市、區)約40萬名學生、8萬余名教師和校長。尤其是在2012年開展了我國第一次全國性的監測,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全國性的基礎教育質量數據庫。
五是建立了良好的監測結果反饋和應用機制,對于基礎教育實踐工作的導向作用和影響不斷顯現。教育部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采取了“個別反饋、分級報告、互不交叉”的結果反饋方式,國家級報告根據監測所發現問題的歸口,分期、分批向相關負責部門呈送政策咨詢報告和簡報,成為中央和教育部制定教育政策的重要參考。同時監測中心的專家直接前往參與監測的樣本省和樣本縣,以“集中解讀、分散答疑”的方式進行反饋,部分地區已經將監測結果應用于教育教學改革和教師隊伍培訓工作之中,提高了各項工作的針對性。
短短數年,我國基礎教育質量監測體系完成了發達國家數十年才能完成的建設任務,不僅建設過程符合國際化的技術標準和規范,而且超越了國際上單純依托學科開展監測的格局,體現了突出的中國特色和創新。全國上下已經形成了積極開展教育質量監測創新實驗的良好局面。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新十年的“趕考”
已是最后一篇
-
新十年的“趕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