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位一體”和“生態文明”在十八大上成為熱詞,與這兩個詞密切相關的另一個熱詞是“美麗中國”。其中,“美麗中國”還是首次出現在全國黨代會報告中。
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必須更加自覺地把全面協調可持續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實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促進現代化建設各方面相協調,促進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相協調,不斷開拓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而在談到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時,十八大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到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貴陽市委書記李軍代表用一串精準的數字表達了十八大報告對于建設生態文明的強調和重視: “十七大報告提到生態文明3次,一共出現了1個自然段,共94個字。而十八大報告,生態文明出現了15次,共有7個自然段,1398個字。”
由于對生態文明的強調,過去的“四位一體”變成了“五位一體”。“從‘四位一體’上升到‘五位一體’,進一步拓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領域和范圍,豐富了科學發展觀的深刻內涵。”環境保護部部長周生賢代表說。
貴州省政協副主席王富玉代表認為,“五位一體”,五個方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為紐帶。比如文化建設提供的是不竭源泉,社會和諧則是我們發展的基石,而生態文明的建設保證了可持續發展。
建設生態文明為什么需要提高到“關系到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的高度?李軍代表從四個方面論述了原因:第一,這是對人類文明發展潮流的引領,綠色發展已成為當今世界潮流,中國如此強調生態文明,不僅是為了搶占未來發展的制高點,也必將對人類文明產生重大影響;第二,這是對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經驗和教訓的深刻總結;第三,它是對人民群眾生態訴求的積極回應,符合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第四,這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內涵的認識的不斷深化和豐富。
天津市長黃興國代表則從傳統文化的角度,解釋了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性和必然性:“生態文明的提法非常好。我們中國人一向強調天人合一,建設生態文明將是中國未來的發展方向。”
如何落實“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理念?環境保護部部長周生賢代表認為,生態文明建設是巨大的系統工程,需要各方協力推進。環保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陣地和根本措施,環保戰線要積極探索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的中國環保新道路,遵循代價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續的基本要求,加快推進環境管理戰略轉型,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引領者和實踐者。
海南省長蔣定之代表認為,建設生態文明不僅需要保護,更需要建設。不僅要做減法,還要做加法。要敢于加大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投入,還應該把生態文明建設指標納入各級領導班子的考核體系。
“頂層設計、政策引導、區域協調,我們應該從這三個方面配套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安徽省池州市委書記陳強代表認為,生態文明建設涉及環保、林業、旅游、城鄉建設等多個部門,容易出現“多龍治水、政出多門”的弊端,應該加強頂層統籌和整體規劃。同時,生態效益往往比較長遠,如何做到既兼顧當前又著眼長遠,需要加強政策引導。此外,生態資源往往是跨越行政區劃、多地共享的自然資源,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時,加強區域之間的協調十分重要。
“推進‘美麗中國’建設,需要企業自覺承擔起綠色發展的責任。”冀中能源黨委書記、董事長王社平代表認為,從目前來看,煤炭在我國能源消費中的比例占到了70%左右,依然是能源消耗的主體。而推進煤炭綠色發展和利用,是提高我國能源品質、促進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的戰略選擇。從某種程度上講,經濟效益是前提保障,生態效益是必要條件,社會效益才是最終目的。
李軍代表則建言,應對生態文明建設進行立法。
與會代表普遍認為,沒有生態文明,就沒有“美麗中國”。云南大理州委書記尹建業代表說:“‘五位一體’對應的分別是富強中國、民主中國、活力中國、和諧中國、美麗中國。建設美麗中國,將是我們下一個偉大的目標。”
“天藍、地綠、水凈”,“前人種樹、后人乘涼”,“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許多代表不約而同地用這樣的話語來表達他們對于“美麗中國”的理解和向往。
- 上一篇:
-
專家學者熱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
已是第一篇
-
專家學者熱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
- 下一篇:
-
太原高校學習十八大報告:教育以德為先 文化惠民先行
已是最后一篇
-
太原高校學習十八大報告:教育以德為先 文化惠民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