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的目標要求
出版說明
為深化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的學習宣傳貫徹,幫助人們全面準確理解“十三五”規劃建議,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決策部署上來,更好凝聚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進力量,我們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梳理出7個干部群眾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組織中央有關部門和專家學者撰寫了2016年通俗理論讀物《全面小康熱點面對面》。本書緊密聯系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緊密聯系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新要求,對這些問題作了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的解讀闡釋,觀點權威準確,文風清新簡潔,是干部群眾、青年學生進行理論學習和開展形勢政策教育的重要輔導讀物。
中共中央宣傳部理論局
2016年1月
2015年金秋十月,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在北京召開。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了“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目標要求、基本理念和重大舉措,描繪了未來五年國家發展藍圖。“十三五”這五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五年,是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最后沖刺的五年。站在“十二五”圓滿收官、“十三五”揚帆起航的時間節點上,全會確定的一系列新目標新理念新任務,必將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速推進,開啟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的奮斗征程。
一 “十二五”成就輝煌
“物有甘苦,嘗之者識;道有夷險,履之者知。”“十二五”時期是我國發展很不平凡的五年。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頑強拼搏、開拓創新,奮力開創了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新局面。
尤為重要的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毫不動搖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勇于實踐、善于創新,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形成一系列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深化改革開放、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了科學理論指導和行動指南。
五年攻堅克難,經濟實力迅猛增強。“十二五”期間,我們妥善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持續影響等重大風險挑戰,積極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不斷創新宏觀調控方式,推動形成經濟結構優化、發展動力轉換、發展方式轉變加快的良好態勢。2011—2014年,國內生產總值從48.4萬億元增至63.6萬億元,年均增長超過8%,經濟總量穩居世界第二位,躋身“10萬億美元俱樂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由36018元提高到46629元,年均增長超過7.5%。經濟結構明顯改善,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超過第二產業,基礎設施水平全面躍升,農業連續增產,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5%,一批重大科技成果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經濟發展成就斐然。
五年穩扎穩打,民生福祉大幅提升。“十二五”期間,國家財政的“錢袋子”更多向民生傾斜,公共服務體系基本建立、覆蓋面持續擴大,城鎮新增就業4500萬人的目標提前完成,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年均9.5%的增速跑贏國內生產總值增幅,全國農村累積減貧5000余萬人,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加快提高,向人民交出了一份暖心的民生成績單。
五年革弊鼎新,改革邁出有力步伐。“十二五”期間,特別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決定后,各領域帶有頂層設計性質的改革方案相繼出臺,一大批具有標志性、關鍵性、引領性的改革舉措陸續推出,許多一直想改而未改的“硬骨頭”不斷被啃下,行政、財稅、金融、價格、投資、國企、科技、民生等領域改革取得重要進展,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五年勇擔責任,國際影響力不斷擴大。“十二五”期間,我國一方面以經濟發展支撐世界前行,成為全球第一貨物貿易大國和主要對外投資大國,發揮了世界經濟“推進器”和“穩定錨”的作用;另一方面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倡導構建互利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全方位外交取得重大進展。從成功主辦亞太經濟合作組織領導人峰會到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從倡導“一帶一路”到發起設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設立并發揮絲路基金作用……在國際舞臺上越來越多地發出“中國聲音”,我國充分展示了負責任大國的形象。
五年從嚴治黨,黨風政風與日俱新。“十二五”期間,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從嚴治黨開創新局面,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成果豐碩,“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有效開展,黨風廉政建設成效顯著,深得黨心民心。我們黨自我凈化、自我完善的勇氣和行動,贏得了人民群眾的支持和信任,也受到了國際社會的關注和贊譽,為世界政黨治理貢獻了“中國經驗”。
在歷史長河中,五年不過是短暫一瞬,但對行進在復興之路上的中國來說,卻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對我們每一個人來說,也完全可以用“蠻拼的”這一形象說法作為標志性的概括話語。“十二五”時期,我國各個方面都取得重大進展,人民民主不斷擴大,依法治國開啟新征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國家文化軟實力不斷增強,強軍興軍邁出新步伐,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國際影響力又上了一個大臺階,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堅實基礎,增強了我們乘勢而上、再創佳績的信心與底氣。
二 時和勢總體于我有利
謀大事、定大局,首先要觀大勢、明大勢,認清我們所處的國內外發展環境和條件。圓夢全面小康,實現百年目標,“行進中國”已經到了決勝階段,每一步都是緊要的一步。全面認識這一時期的發展形勢特征、國際國內環境,對于我們把握發展方位,主動適應環境,增強發展信心,采取有效舉措,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至為重要。
2002年黨的十六大提出,21世紀頭20年是一個必須緊緊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時至今日,這20年只剩下1/4的時間窗口,向外看風云變幻,整個世界經濟在低迷中徘徊,向內看深刻變革,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戰略機遇期是否仍在?
對于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發展環境的基本特征,習近平總書記如此判斷:“時和勢總體于我有利,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仍然存在。”這是深刻分析我國當前面臨的內外部環境、權衡有利不利因素作出的科學、客觀的判斷。
從國際看,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影響在相當長時期依然存在,全球經濟貿易增長乏力,保護主義抬頭,地緣政治關系復雜變化,傳統安全威脅和非傳統安全威脅交織,外部環境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這是我國發展面臨的外部不利因素。
但同時要看到,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沒有變,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深入發展,世界經濟在深度調整中曲折復蘇,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蓄勢待發,全球治理體系深刻變革,發展中國家群體力量繼續增強,國際力量對比逐步趨向平衡,我國發展的外部環境有望總體保持和平穩定。
從國內看,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仍然突出,主要是發展方式粗放,創新能力不強,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嚴重,企業效益下滑,重大安全事故頻發;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資源約束趨緊,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尚未得到根本扭轉;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不足,收入差距較大,人口老齡化加快,消除貧困任務艱巨;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有待提高;法治建設有待加強;領導干部思想作風和能力水平有待提高,黨員、干部先鋒模范作用有待強化。這些因素都制約著我國未來發展。
但同時要看到,我國物質基礎雄厚、人力資本豐富、市場空間廣闊、發展潛力巨大,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新的增長動力正在孕育形成,經濟長期向好基本面沒有改變,經濟韌性好、潛力足、回旋空間大的基本特質沒有變,經濟持續增長的良好支撐基礎和條件沒有變,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的前進態勢沒有變,有條件而且完全有能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綜合國力、人民生活再上新臺階。
綜合判斷,“十三五”時期,世情國情深刻變化下的時和勢總體于我有利,我國發展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戰略機遇期內涵已發生深刻變化,我國發展既面臨許多有利條件,也面臨不少風險挑戰。我們要準確把握戰略機遇期內涵的深刻變化,既增強信心,堅定不移地執行既定的長期發展戰略,又主動適應環境變化,及時進行必要的策略調整,開拓進取,奮發有為,將機遇和潛力化為現實,將風險和挑戰化為動力,不斷開拓發展新境界,到2020年讓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如期“撞線”。
微評
◆“十三五”規劃建議好比一篇文章的總綱,舉一綱而萬目張,讓我們國家未來五年的工作有了目標和方向。
◆“十三五”的起點在于老百姓,落腳點也在于老百姓,咱們要用自己的雙手,努力讓“十三五”藍圖變為現實。
◆“獲得感”不是“不勞而獲”和“有勞無獲”,而是“有勞有獲”和“按勞分獲”。
◆“十三五”的各項任務要完成好,既要下好全國一盤棋,講好“普通話”,又要結合本地實際,說好“地方話”。
三 全面小康是什么樣
小康,是一個充滿傳統文化色彩的概念。據考證,小康一詞最早出自《詩經》,意思是說,人們有勞有逸,日子就能過好。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同志首先用小康來詮釋中國式現代化,明確提出到20世紀末“在中國建立一個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在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努力下,這個目標在20世紀末如期實現,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了小康水平。在這個基礎上,黨的十六大提出21世紀頭20年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們黨扭住這個奮斗目標,一茬接著一茬干,一棒接著一棒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取得了顯著成績。
今天,我們到了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決勝階段,迎來了向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沖刺的歷史時刻。為了使最后的沖刺不摔跤、不掉速、不跑偏,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站在以往成就鑄成的基座上,堅持“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以五大發展理念為指引,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作出頂層設計和戰略安排,以5個方面的目標要求描繪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全新圖景。
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在提高發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續性的基礎上,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 年翻一番。要實現翻一番的目標,初步測算,“十三五”時期,國內生產總值每年平均增長速度需保持在6.5%以上。在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背景下,我們必須認識、適應、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使主要經濟指標平衡協調,發展空間格局得到優化,投資效率和企業效率明顯上升,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發展水平進一步提高,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先進制造業加快發展,新產業新業態不斷成長,服務業比重進一步上升,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明顯加大,促進經濟轉型升級、邁向中高端水平。
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立國之道,惟在富民。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極其重要的內容。比如,在經濟平穩增長基礎上,要不斷提高居民收入,健全就業、教育、文化、社保、醫療、住房等公共服務體系,著力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使人們有更多的獲得感。比如,農村貧困人口脫貧是必須完成的硬任務,為此“十三五”規劃建議要求,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的7017萬農村貧困人口要實現脫貧,貧困縣要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讓所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既要努力滿足人民的物質需求,也要努力滿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抓好物質文明建設的同時,我們將大力加強精神文明建設,讓中國夢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加深入人心,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廣泛弘揚,向上向善、誠信互助的社會風尚更加濃厚,人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全社會法治意識不斷增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成,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中華文化影響持續擴大。
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提升人民生活質量的重要內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題中應有之義。針對當前依然嚴峻的生態環境形勢,未來五年將把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作為重要目標大力度加以推進,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大幅提高能源資源開發利用效率,有效控制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碳排放總量,大幅減少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基本形成主體功能區布局和生態安全屏障。
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早在1992年,鄧小平同志就指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時間,我們才會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按照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的戰略規劃,今后我們的一項重大任務,就是通過全面深化改革、進一步擴大開放,革除體制機制弊端,到2020年使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取得重大進展,各領域基礎性制度體系基本形成,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宏偉藍圖已經繪就,壯麗前景催人奮進。這些新的目標要求,凝聚了全黨和全國人民的智慧,描繪了國家發展和人民生活的美好圖景,承載著億萬人民的殷切期待。
鏈接
“四個全面”戰略布局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局出發,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確立了新形勢下黨和國家工作的戰略目標和戰略舉措,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了理論指導和實踐指南。
權威聲音
全面小康不是平均主義
楊偉民(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全面小康不是一個樣的小康,不是每個人生活水平都一樣,每個地區生活水平都一樣。全面不意味人人收入水平一樣,那是平均主義。同時,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國來看沒問題,但不是未來五年所有地區的經濟增速都整齊劃一。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承載能力相對減弱的特大城市增速可能會相對低一些,而原來基數較低、相對欠發達的地區增速可能會高一些。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一、“十二五”成就輝煌
已是最后一篇
-
一、“十二五”成就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