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6月8日電 電影《從奴隸到將軍》曾經教育和鼓舞了一代人,劇中主人公的原型就是中國工農紅軍和新四軍高級將領、軍事家。 羅炳輝,1897年出生于云南彝良大河區阿都鄉偏坡寨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915年入滇軍當兵,曾參加討袁護國戰爭。1926年參加了北伐戰爭。但因對舊軍隊中的腐敗現象不滿,被懷疑是共產黨員,于1928年冬被遣離部隊。 1929年春,羅炳輝任江西省吉安縣靖衛大隊大隊長,7月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11月率部起義,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歷任團長、縱隊長、軍長等職,在中央蘇區歷次反“圍剿”和鞏固發展蘇區的作戰中,采取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指揮所部參加了龍岡、中村、蓮塘、良村、南雄水口、建(寧)黎(川)泰(寧)、黃陂、草臺崗等戰役戰斗,連戰連勝。在完成艱險任務中,智勇兼備,屢立戰功,曾獲中革軍委頒發的二等紅星獎章。曾兩次當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第五次反“圍剿”開始不久,羅炳輝任新組成的紅9軍團軍團長。率部參加廣昌保衛戰,并護送北上抗日先遣隊渡過閩江。1934年10月率部參加長征,途中屢擔重任,掩護中共中央、中革軍委和中央紅軍主力北上,表現出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紅9軍團被譽為長征中的“戰略輕騎”。 1937年全國抗戰爆發后,羅炳輝曾以八路軍副參謀長名義,在八路軍武漢辦事處從事統一戰線工作。1939年1月任新四軍第1支隊副司令員,5月任第5支隊司令員,率部開辟皖東抗日根據地。曾指揮部隊三打來安縣城,沉重打擊了“掃蕩”、搶糧的日偽軍。1940年任新四軍江北指揮部副指揮兼第5支隊司令員。1941年起任新四軍第2師副師長、師長兼淮南軍區司令員等職,率部轉戰于淮河以南、長江以北的津浦鐵路兩側,積極開展抗日游擊戰爭,為鞏固和擴大淮南抗日根據地作出了重要貢獻。他注意從嚴治軍,言傳身教,強化官兵的戰術技術訓練,全面提高部隊戰斗力。親自編寫了《指揮員實用手冊》《民兵戰術》等教材,并經常給基層指揮員上軍事課。 1945年8月初,羅炳輝雖身患重病,仍親臨前線指揮所部參加大反攻,解放了蘇皖邊界的六合、定遠、嘉山、天長等城鎮。9月,任新四軍第2縱隊司令員。1946年4月,任新四軍第二副軍長兼山東軍區副司令員。6月,在國民黨軍發動全面內戰前夕,到棗莊前線指揮作戰。21日在返回臨沂途經蘭陵時突然病情惡化,不幸逝世。 鏈 接 ■羅炳輝事跡陳列館 羅炳輝事跡陳列館,又名羅炳輝將軍紀念館,位于云南省彝良縣城西側將軍山上,1991年建成,館藏有羅炳輝將軍生前事跡介紹、資料及圖片展覽。展室有文字資料126件,圖片資料205幅,匯錄羅炳輝將軍生平事跡的書籍7種版本,革命文物33件,羅炳輝銅像一尊。該館現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和國防教育基地。(光明日報記者 殷泓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