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把“文化自信”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并列,并對文化自信的基本構成、重要地位和重大價值作出精辟論斷。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最新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大創新,必將為開辟21世紀馬克思主義新境界、提升中國文化的軟實力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四個自信”并列提出,是對科學社會主義基本觀點的創新發展??茖W社會主義是理論、運動和制度的統一,這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深入,我們黨逐步將這一基本觀點轉化為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內涵的認識。2011年,胡錦濤同志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首次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科學內涵從道路、理論體系和制度三個方面進行了系統概括。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進一步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和制度,三者統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這是黨領導人民在建設社會主義長期實踐中形成的最鮮明特色,并首次提出全黨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三者統一”到“三個自信”提出,體現了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執著追求和執政自信,這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認識的進一步發展和深化。2016年6月28日,在中央政治局第33次集體學習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第一次把上任以來反復強調的文化自信與“三個自信”并列提出,要求全黨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緊接著,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的講話中,他深入論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個自信”的內涵及其關系。從以上對科學社會主義內涵的認識歷程可以看出:長期以來,馬克思主義政黨對社會主義內涵的認識是建立在“三者統一”基礎上的,盡管我們黨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實現了由一般規律到特殊規律認識的深化,實現了由 “三者統一”到“三個自信”的拓展,但總體上講,以往的認識還是局限于“三者統一”的大框架內的。而“四個自信”一并提出突破了這一邏輯框架,這是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認識的重大突破,也是對科學社會主義內涵具有原創性的重大突破。 “四個自信”并列提出,為開辟21世紀馬克思主義、發展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打開了廣闊的空間。由于我們以往的社會主義理論研究主要在道路、理論、制度的框架內進行,因而在對接社會主義與中國文化研究上顯得不足,進而對相關領域的許多深層次問題至今缺乏有說服力的解答。比如,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西方產生的科學思想,為什么能夠在中國這樣一個落后的東方大國生根開花結果?為什么能夠長期成為中國的主流意識形態?按照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這當然是有其賴以存在和發展的經濟社會背景和深厚文化土壤的,也就是說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文化應當具有一定的內在契合性。那么這種內在的契合性,是因為中國沒有像西方或其他東方國家那樣的具有統治力的宗教文化,而馬克思主義能夠彌補中國需要的這種“空間”嗎?還是因為中國的講仁愛、重民生、守誠信、尚和合、求大同、兼容并蓄等優秀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具有內在的契合性呢?對此,以往我們的研究是不夠的,處于“兩張皮”的隔層狀態,還有待突破。事實上,就中國社會而言,一旦打開這樣的思考空間,必將會迎來這方面研究的根本性突破,也必將更為有力地回擊歷史虛無主義、文化虛無主義、“去馬克思主義化”等等錯誤思潮,有力地提升中國話語構建和走向世界的底氣和能力。因此,習近平總書記一并提出“四個自信”,其首要價值就在于超越了對社會主義內涵認識的傳統思維定式,進而為我們深入破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文化基因,進一步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開辟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新境界,打開了一個廣闊的新天地。 “四個自信”并列提出,將對推進馬克思主義時代化、中國化、大眾化、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產生深遠影響。任何思想的產生和發展總是以時代發展和社會實踐為支撐的。我們黨之所以能夠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提出“三個自信”、拓展到“四個自信”,一方面源于中國近70年尤其是改革開放38年的成功實踐,使我們黨、我們國家和我們中華民族具有了當今的自信。這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講的:當今世界,要說哪個政黨、哪個國家、哪個民族能夠自信的話,那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另一方面來自于我國發展的迫切需要。經過近70年發展,我國已經站在了由世界大國成為世界強國新的歷史起點上。從以往的歷史經驗看,任何一個國家要完成邁向現代化強國的歷史轉型,不僅需要正確道路的選擇和雄厚經濟實力的支撐,還必須有強大的文化軟實力,而文化軟實力中最為核心的要素就是民族文化自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正是這種源遠流長的深層次的精神追求,才使中華民族歷經磨難始終保持了多民族統一的中華文明,才使我們黨領導各族人民創造了近現代中國驚天動地的發展奇跡。當然,我們也應當清醒地看到,當代中國追求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既不是近代以前的中華民族的歷史輝煌,也不是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那樣的資本主義現代文明,而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人民為中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越是崇高、越是偉大,就越需要文化自信,進而也對強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提出更高更為迫切的時代要求:既要堅定不移地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又要立足中國實際進一步推進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文化的有機融合。在這里,之所以突出強調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文化的融合,一方面是因為,馬克思主義是引領我們不斷前行的精神旗幟,如果丟掉這個旗幟,就會迷失方向;中華傳統文化是我們民族的“根”和“魂”,如果丟掉了這個“根”和“魂”,就會割斷自己的精神命脈。唯有實現兩者的有機結合,才能進一步增強當代中國人民的骨氣、底氣和軟實力。另一方面是因為,實現這樣的有機融合并不容易。馬克思主義畢竟是誕生在西方的文化土壤,要從“西方文化”形態轉化為“中國文化”形態,就必然有一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眾化的問題。而以往我們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眾化的過程中,更多地致力于以馬克思主義科學思想引領中國實踐,而從文化深層次上推進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文化有機融合還用功不足,這不能不說是我們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眾化上的一個薄弱環節。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大眾化離不開大眾參與,大眾參與度越高,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眾化的程度就會越深入。而要實現更多大眾參與,既需要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的中國化轉換,也需要對傳統優秀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更需要立足中國實踐和時代發展需要推進兩者的有機融合。這是當代中國開辟21世紀馬克思主義新境界、推動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新發展的重大戰略任務。在中國邁向現代化強國的關鍵時期,習近平總書記將文化自信與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一并提出,契合了當代中國整體轉型升級對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的時代要求,必將為深入推進馬克思主義時代化、中國化、大眾化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重大引領和支撐作用。(執筆人:蔡常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