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進一步加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這一重大課題,學習時報采訪了中央黨校培訓部中青一班部分學員。 ——編 者 1學習時報:請您談談對“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的理解。 李興旺:高校作為我國各類人才培養、儲備的主陣地,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智力支撐。高校工作者要認真思考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的問題,以實際行動回答和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必須站在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高度,牢牢把握住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主動權、話語權,認真履行好“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使命。抓住了“立德樹人”這個根本,實際上等于抓住了高等教育最為本質的特征。必須進一步鞏固和突出人才培養在高校各項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特別是本科人才培養,更是高校最基礎、最根本的工作,是學校的辦學之道、立校之本。只有培養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夠成為世界一流大學。 宋德民:辦好高等教育,事關國家發展,事關民族未來。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征程上,在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歷史進程中,教育發揮著基礎性、前瞻性、先導性的作用。當今時代,我們對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對科學知識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強烈。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立德樹人的核心是堅持正確政治方向,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這個核心點,為黨和國家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必須堅持把服務人的發展與服務社會發展內在統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的具體實踐中,通過促進人的發展進而實現社會發展。 劉炯天:高校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人才。我國獨特的歷史、文化、國情,決定了我們必須走自己的教育發展之路。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立德就是要用價值觀引領知識教育,始終把好人才培養的正確方向,堅持培養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優秀人才。樹人,就是要全面提升服務學生成長成才的能力,確保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使學生的成長軌跡同國家發展的目標和方向緊密聯系。立德樹人,立德在先,樹人為基。德為人才之魂,樹人必先立德。只有這樣,人才培養才能達到預期目標,學校發展才有根本保障。 蔡 莉: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教育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越發重要和明顯,經濟社會發展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依賴于教育。高等教育發展必須立足于“國家需求”。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中國的大學必須面向未來、扎根中國大地,肩負起“四個服務”的神圣使命,培養又紅又專、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立德樹人揭示了教育的本質。立德樹人,就是要立社會主義道德,立擁有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德;就是要樹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高校必須擁有立德樹人的理念才能立身,才能完成所擔負的神圣使命。 朱 民:立德樹人是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核心所在,是高校培養又紅又專、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本質要求。將“立德樹人”作為高校立身之本,既明確了高校最根本最核心的任務,也回答了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立德樹人不僅是高校全部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高校植根中國實際、彰顯中國特色的根本要求。當前在高校全面深化綜合改革、推進“雙一流”建設和落實“十三五”規劃的過程中,必須堅持把人才培養作為中心任務,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將學校改革發展的成果與成效落實在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上,體現在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上。 2學習時報:請您談談高校如何做到“堅持不懈傳播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抓好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為學生一生成長奠定科學的思想基礎”。 李興旺: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黨領導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不懈傳播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抓好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最核心的是抓好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能力建設,堅持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能力建設,就是高校要做好包括師資、教材,還有教學方法甚至是話語體系的建設,通過能力建設提升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吸引力和影響力。抓住課堂教學主渠道,講好思想政治理論課,從根本上提升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覺悟和理論水平,掌握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做到真學真懂。同時,繼續強化實踐教學,引導學生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做到真信真用。 宋德民: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不懈抓好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幫助學生堅定聽黨話、跟黨走的信念,樹立遠大人生志向和崇高理想追求,為學生一生成長奠定科學的思想基礎,保證高校始終成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堅強陣地。持之以恒全員全過程全方位教書育人,堅持不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強化思想理論教育和價值引領,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引導師生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切實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劉炯天:抓好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首要是建設好學生真心喜愛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確立理論教育的主體地位。通過創新教育教學方法,緊扣學生思維方式、心理特點以及思想困惑,課上課下相結合,注重學生參與互動、討論啟發,提升理論教育效果與感染力。比如,開展“課下隨手拍”活動,鼓勵學生拍身邊的好人好事,引導大學生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拍攝反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照片和視頻,使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更加接地氣、入人心。發揮哲學社會科學的綜合育人功能,建設富有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通過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建設,發掘哲學社會科學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形成統一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傳播和教育體系。 蔡 莉: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高校培養的人才決不僅僅是單維的技術知識應用型人才,而是以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起來的具有正確政治方向的綜合型人才。因此,抓好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要以教材、教師和學生“三要素”為對象,做到論理、講理、學理相統一。對教材而言,所謂“論理”是要通過完善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系列教材,把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精神實質、邏輯體系和思想內涵真正論證于教材之中。對教師而言,所謂“講理”是要以教材為基礎,以馬克思主義的經典文獻為參考,真正研究并領會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真理,做到不僅“姓馬”而且“信馬”,才能“講理”。對學生而言,所謂“學理”是要認真學習論理的教材,認真聆聽講理的教師講授,真正做到對馬克思主義的真學真懂真信。 朱 民:中國高校建設發展既要遵循現代大學建設的共性規律,更必須扎根中國大地、具有中國特色。這個特色最大的核心,就是要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持不懈傳播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學校的辦學實踐。高校必須以扎實有力的舉措,加強馬克思主義學院、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和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深入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進課堂、進教材、進頭腦。旗幟鮮明地開展馬克思主義學習研究和宣傳教育,堅持不懈用馬克思主義最新成果占領思想理論陣地,引領校園文化建設,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武裝干部師生頭腦,統一意志,煥發精神,凝聚力量,使高校真正成為“馬克思主義學習、研究、宣傳的重要陣地”。 3學習時報:請您談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做到“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 李興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做到“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就是要在實際工作中做到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有的放矢。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門科學,具有時代性、實踐性、規律性,其目標任務、方法手段總是隨著時代條件、形勢環境、工作對象特點的變化而改變。實事求是,就是要認真研究特定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形勢任務的變化和工作對象的特點,找到其中的規律性。與時俱進、有的放矢,就是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遵循教書育人規律,遵循學生成長規律,結合時代特征和工作對象的心理性格特點,更新工作理念,轉變工作觀念,創新手段方法,加強高校思政工作隊伍建設,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從而有效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學性、實效性。 宋德民:與時俱進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核心是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教書育人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把握不同時代青年學生的時代特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不斷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能力和水平。思想政治工作需要與人才培養和促進人的發展緊密結合起來,著力提高質量,著力促進公平,著力優化結構,著力改善環境,在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基礎上著力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法治意識、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從而造就數以千萬計的高質量、高水平的各級各類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領軍人物、戰略科學家,為科教興國戰略和創新驅動戰略的實施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服務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劉炯天:因事而化,就是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的規律,講好“中國故事”,把黨領導取得的偉大成就轉化為具體的感知故事,以身邊的人和事為著眼點,用榜樣的力量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講好故事中實現思想引領。因時而進,就是要應對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各種挑戰,通過優秀網絡產品服務學生、教育學生,推出校園新媒體內容矩陣,唱響主旋律、傳遞正能量,運用系列網絡文化產品引導網絡輿論,掌控輿論的主導權。因勢而新,就是要準確認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臨的新形勢、呈現的新態勢以及未來發展變化的新趨勢,不斷更新工作理念,創新工作方法,確保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蔡 莉:開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隨著時代條件、形勢任務、育人環境、培塑對象的變化而改變。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門科學,具有時代性和實踐性。只有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和人才培養規律,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才能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我們要遵循規律,不斷推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創新,要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手段特別是信息技術手段,善于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的成果進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傳播。要根據對象的不同特點,如不同年齡層次、不同教育背景等,分類開展思想政治工作。高校的各級領導都要深入師生員工之中,了解他們的工作和生活,掌握他們的需求,和他們交朋友,用他們認同的語言和方式進行溝通和交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朱 民:隨著國際國內形勢的深刻變化,思想政治工作面臨許多新情況新任務新課題。特別是在網絡技術和新媒體日趨發達的背景下,亟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和黨務工作者更新工作思維理念、轉變工作方式方法,把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作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點,推進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創新。緊扣大學生網絡行為特點和規律,推動思想政治工作與網絡平臺建設相融合,全力打造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形態,把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學生成長的全過程。著力提高網絡平臺對學生的吸引力,把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延伸到學生的學風建設、心理健康、職業導航、生活娛樂等領域,覆蓋學生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 4學習時報:請您談談高校如何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引導廣大教師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 李興旺:高校教師思想政治狀況具有很強的示范性。只有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黨執政的堅定支持者,高校教師才能更好地肩負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引導廣大教師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抓好長效機制建設,用制度管長遠,將師德教育貫穿教師職業生涯全過程,完善師德師風考核評價體系,實行師德問題“一票否決制”。加強宣傳引導,讓教師身邊人講身邊事,教育廣大教師提升思想和行動自覺,在高校培養、選樹一批教學名師、師德標兵和師德先進個人。在提升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的同時,加強教師職業道德和思想政治教育,明確課堂講授紀律要求,劃定學術誠信紅線,實現道德水平和業務能力同步提升。 宋德民:高校教師承擔著教育培養青年學生的神圣工作。這就要求高校教師堅定理想信念,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積極傳播者,幫助學生筑夢、追夢、圓夢。堅持以德施教、以德立身,自覺堅守精神家園和人格底線,帶頭弘揚社會主義道德和中華傳統美德,以自己的模范行為影響和帶動學生,引導和幫助學生把握好人生方向。堅持以扎實的知識功底、過硬的教學能力、勤勉的教學態度、科學的教學方法,既授人以魚,又授人以漁,在各個方面給學生以幫助和指導。堅持通過真情、真心、真誠拉近同學生的距離,滋潤學生的心田,讓每一個學生都健康成長,讓每一個學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悅。 劉炯天: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承擔著神圣使命。加強師德師風建設,要把握好“兩條線”。一方面,堅持將師德教育擺在高校教師培養首位,使其貫穿于教師職業生涯全過程。將師德教育作為教師培育的重要內容,要求教師遵守規則,恪守師道尊嚴,堅守學術道德底線,潛心治學,踏實做事。鼓勵教師參與調查研究、學習考察、掛職鍛煉、志愿服務等,強化師德教育成效。注重師德激勵,將師德表現作為評優的首要條件,組織評選“師德標兵”,加大師德師風先進楷模的宣傳,樹立標桿與榜樣。另一方面,嚴把師德師風紅線。建立考評和懲處機制,對違反師德師風紅線“零容忍”。通過學生評教、教師互評、督導聽課等途徑,促使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成為教師的自覺行為。 蔡 莉:高校教師既是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黨執政的堅定支持者,也是大學生青春筑夢、人生引航的領路人。因此,高校要加強對教師的引導,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傳道者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師要具備理論勇氣和理論自覺,站在理論和實踐的前沿,探究經典、深耕學問、闡釋問題、追求真理,學術研究既要具有深厚的底蘊和功力,又能在學術研究中彰顯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獨特氣質。高校教師要有經邦濟世、胸懷天下的擔當情懷和價值追求,深入社會、深入學生之中,做學生的良師益友,回答大學生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增強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將學術責任與社會責任結合起來,把個人的學術追求融入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踐中。 朱 民:加強師德師風建設要進一步濃厚教書育人、科研育人、實踐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文化育人、組織育人的氛圍,使立德樹人成為高校教職員工的基本素養和職業自覺。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和教師成長規律,及時把握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海歸教師等重點群體的思想狀況,注重思想教育和政策引導相結合、普遍要求和分類指導相結合,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科學化精細化水平。堅持思想政治工作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以解決教師思想困惑、職業困境、生活困難為切入點,提升思想政治工作針對性實效性。通過政治上積極引導、專業上著力培養、生活上主動關心,促進廣大教師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黨的教育方針的貫徹執行者,更好擔負起教書育人的責任。 5學習時報:請您談談如何“加強黨的領導,牢牢掌握黨對高校工作的領導權,使高校成為堅持黨的領導的堅強陣地”。 李興旺:加強黨對高校工作的領導,牢牢掌握黨對高校工作的領導權,必須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毫不動搖,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充分發揮黨委統領全局、駕馭發展的領導核心作用,堅定不移地貫徹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貫徹民主集中制,做到黨委統一領導和校長獨立負責開展工作相結合。堅持按照全面從嚴治黨的要求,進一步加強高校基層黨組織建設,著力打造一支講政治、守規矩、紀律嚴、作風實的干部隊伍。堅持聚焦青年學生這個主體,注重聯系青年學生的思想實際,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幫助青年學生樹立為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而奮斗的信念和信心,全面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和文化素養,培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宋德民:牢牢掌握黨對高校工作的領導權,必須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擺在重要位置,加強領導和指導,形成黨委統一領導、各部門各方面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特別是,各級教育部門和高校工委的負責同志要多到高校走走,多同師生接觸,多去高校作報告,回答師生關注的理論和現實問題,加強同高校知識分子的聯系,多關心、多交流、多鼓勵,善交朋友、廣交朋友、深交朋友,多聽、真聽師生員工的意見和心聲。高校黨委要對學校工作實行全面領導,承擔管黨治黨、辦學治校主體責任,把方向、管大局、作決策、保落實。加強高校基層黨組織建設,創新體制機制,改進工作方式,提高基層黨組織做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充分發揮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 劉炯天:加強黨的領導,牢牢掌握黨的領導權,是貫徹教育方針、把握辦學方向的根本保證。堅持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堅持黨委集體領導,發揮黨委政治核心、領導核心和團結核心作用。確保黨委在辦學中發揮好把方向、抓大事、謀全局的作用。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堅持用科學理論武裝頭腦,不斷提高班子思想理論素養,確保各級領導干部自覺向黨中央看齊,向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看齊,向黨中央的決策部署看齊。健全院系黨委集體領導、黨政分工合作、協調運行的工作機制,確保黨組織在思想引領、參與決策、推動改革等方面的政治核心作用。 蔡 莉:高校加強黨的領導,必須加強高校黨組織自身建設,牢牢把握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強化政治功能,不斷增強政治意識,責任意識。高校黨的領導主要體現在政治、思想和組織的領導。實現黨的領導,核心是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這就需要通過高校黨組織的組織、動員、教育和引導,使之變為廣大黨員和群眾的實際行動。必須加強高校黨組織與群眾的緊密聯系,擔負起聯系群眾、宣傳群眾、組織群眾、團結群眾的重任。必須將發揮高校黨組織的政治功能和服務功能統一起來,通過增強服務功能進一步強化政治功能,把黨對高校的領導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從而保證高校始終成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堅強陣地。 朱 民:加強黨對高校的領導,關鍵是要堅持和完善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黨委要對學校工作實行全面領導,承擔管黨治黨、辦學治校主體責任,貫徹好黨的民主集中制原則,把握好集體領導、科學決策、黨政合作關鍵點,支持校長依法行使職權。按照學校黨委把方向、管大局、作決策、保落實的要求,不斷健全和完善黨委領導的內容和途徑。加強高校基層黨建工作,全面提升高校基層黨組織整體功能,在院系重大問題上把好政治關,在干部隊伍、教師隊伍建設中發揮主導作用,不斷增強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功能和服務功能,發揮好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強化黨員隊伍建設,提高發展黨員質量,加強黨員日常管理監督考核,發揮好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記者 熊若愚 龔 克 何忠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