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國理政新思想新實踐·新戰略帶來新氣象】
村歌、村史館、村規民約、家規家訓……近日,記者在陜西省渭南市采訪時發現,這些一度淡出人們視野的“風景”又回來了。
“村規民約、家風家訓潤物無聲地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近年來,渭南市立足本地深厚悠久的人文底蘊和歷史文化資源,以家規家訓建設為切入點,以良好家風帶政風、正社風、促民風,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落小落細,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新路子?!蔽寄鲜形瘯涥懼卧f。
步入臨渭區盈田社區,家家戶戶門前懸掛的家訓牌古香古色,格外引人注目。
據了解,盈田社區家家都有符合自家實際且各具特色的“家訓”,內容多以敬老愛幼、鄰里和睦、寬以待人、勤儉節約為主。
盈田社區黨支部書記雷洋洲介紹:“這些‘家訓牌’以統一規格和形式制好后,懸掛在各家大門口,起到了時刻警醒、約束自己言行的作用。同時,將各家挑選的家訓掛在門口,租客可以第一時間對房主人家有個了解,房子更好出租了?!?/p>
在居民周臘利家門口,記者看到“知識改變命運,讀書成就人生”的家訓牌?!爱敃r選家訓的時候,我一眼就看中這個,因為自己吃了沒文化的虧,所以就把希望寄托在兩個女兒身上,教育她們要好好學習,要有知識和文化。后來,兩個女兒都考上了大學?!敝芘D利自豪地說。
“看人長處、記人好處、幫人難處”“百善孝為先”……記者在走訪時了解到,每一個家訓牌的背后,都有一個生動的故事,它彰顯了一個家庭的品位,彰顯了主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如今渭南市的各個區縣、街辦、部門,都在利用宣傳專欄、村居文化墻、公園廣場、課堂講座、家中廳堂等,用匾額、屏幅、冊頁、圖片、書畫、展板、電子屏等形式,對好的家訓家規和家風故事進行展示和宣傳,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像空氣一樣無所不在,讓群眾無論身處何時何地,都能感受到濃郁的傳統文化。
在富平縣東上官鄉元良村,有個朱家莊子,朱姓是村中最大的。從清末遷居富平至今,朱家的好家風傳承未曾斷絕。
朱氏家訓說“忠國家、孝父母、宜兄弟、和夫婦、教子弟、嚴內外、謹言行、尚勤儉、務正業、敬師長、擇朋友、睦宗族、戒賭博、倡禮讓、完國賦、獎讀書”。
據了解,這一支朱家,可追溯到晚唐的江西婺源。族譜顯示,宋代大儒朱熹是第12代,也是族譜中最耀目的一位,朱氏家訓為歷代子孫誦讀秉持。
渭南市是黃河文明的搖籃,歷史上曾出過80多位宰相、200多位將軍,在二十五史中立傳的就有300余人。“這些豐厚的歷史人文資源,是渭南市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文化寶藏,積極挖掘、整理、借鑒極具地方特色的家規家訓,充分發揮其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中小載體、大能量的作用,具有獨特而重要的意義。”陸治原說。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入則孝敬父母,出則和睦鄉鄰。”華州區大明道白泉村群眾家里的箴言令人深思。
“這些充滿人情味的家訓,顯示了這方土地深厚的人文底蘊,它彌漫在家庭全體成員之間,代代相傳,潛移默化,使文化之根得到了延續?!比A州區委書記霍文軍自豪地說。
華州區始終把家風家訓作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頭戲。從最初的“萬條家訓進萬家”到大范圍演繹“最美好人”系列故事,到干部群眾自發“樹身邊典型、學眼前典型”,再到自覺推舉“最美家庭”“好公婆”的“善行義舉”榜,引領著華州區的時代新風。(記者 張哲浩 楊永林 通訊員 劉貝)
- 上一篇:
-
寧夏西海固:涇河源頭活水來
已是第一篇
-
寧夏西海固:涇河源頭活水來
- 下一篇:
-
文化自信的三個“更”
已是最后一篇
-
文化自信的三個“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