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節前后,央視推出系列節目《大國工匠》,講述多個行業、不同崗位上的勞動者用雙手錘煉中國制造、匠心筑造中國夢的故事。
從這些人身上,人們找到了當今時代缺乏的“工匠精神”: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風,追求完美和極致、視技術為藝術的職業追求,踏實肯干、敬業奉獻的精神品質……這些人在社會大分工中占據了很小的位置,但他們是當之無愧的技術國寶,職業取得了耀眼的成功。在人們對成功學趨之若鶩的今天,不妨總結梳理“大國工匠”的七步成功路。
第一步,摒棄成功的執念。“大國工匠”都很傻,但凡有點小聰明,從開始就會覺得自己的工作幾乎沒有成功的可能。在人人都有成功焦慮癥的今天,年輕人總能一眼分辨哪些工作高大上,哪些工作窮矮挫。于是,前者成了“大國工匠”,后者縱使一時顯赫,衣食無憂,終于碌碌無為。成功第一步,不去想什么是成功,著眼干好當下工作。
第二步,建立一個支持自己的家庭。要想成為“大國工匠”,不僅自己要有股子傻勁,還要有個不怎么“精明”的愛人和始終把自己當成是英雄的孩子。目前,技術工種的社會地位、收入水平不斷提高,但是遠未達到理想水平。試想如果妻子整天要這要那,孩子跟同學比吃比穿,“大國工匠”整天在后院滅火,哪里還有心思和精力鉆研技術。妻賢夫禍少。君不見,有多少官員是被枕邊風吹下了馬。
第三步,干一份普通的技術活。如果你的思維還停留在上大學、拿學位上,那么你走的是另一條路,也許“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在向你招手。“大國工匠”大都沒有很高的學歷,在勞動第一線從事焊工、機床工、撈紙工、鉗工、研磨師等工作。在國家提出“中國制造2025”目標的大背景下,一份技術門類的工作有了更多成就夢想的機會。
第四步,一件事情重復千萬次。“大國工匠”雖不知道“一萬小時定律”,但是他們在無意識地實踐著。按照這一定律,一個普通人如果每天工作八個小時,一周工作五天,那么5年左右就可以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大國工匠”無不在將同一道工序、同一種技術重復千萬遍,最終練成“無他,唯手熟爾”的絕技。
第五步,放棄過度追求物質的東西。“跳板現象”“梯子心理”在當代年輕人心中普遍存在,這樣的人一般缺乏集體歸屬感,付出意識淡薄,典型表現就是通過不斷跳槽,向更高職位、更豐厚年薪進軍。“大國工匠”不信“樹挪死人挪活”的邪,扎根崗位幾十年,縱使幾倍年薪吸引也不為所動。對于他們來說,吃飽、穿暖、家庭美滿就是物質層面的所有要求,人生的價值更多地在奉獻中實現。
第六步,作一個虔誠的“手工控”。再高精尖的設備也卻少不了人的掌控,再聰明的機器也比不了人的奇思妙想,最高品質的作品、最巧奪天工的藝術還要由人的雙手打造。機器化生產是對人的解放,但在一定程度上也縱容人的依賴和懶惰。“大國工匠”癡迷于DIY,執著于同機器競賽,成功于“人定勝天”的信心和勇氣。
第七步,擁有一份甘于寂寞的心態。別人看“大國工匠”的工作,總覺得那是一份“九天攬月”、“五洋捉鱉”的壯偉工程,但實際上,他們一定程度上生活在普通人的世界之外,他們的工作環境相當艱苦,也非常枯燥。他們總是黑白顛倒、遠離鬧市,有的甚至與親人隔絕、與社會疏遠,或許他們也喜歡狂歡,但是工作要求他們更會享受寂寞。他們的人生因孤獨而卓越,生命因為逼仄而寬廣。
人們都說成功不可復制,究其原因,成功依賴天時地利人和等諸多無法再現的外界因素,但更重要的是成功者的心境無法拷貝。前進的道路上有無數艱難險阻,很多人不是失敗在了缺乏克服困難的辦法,而是因為缺乏堅持下去的決心,失去了尋求幫助、調動資源的信心和勇氣。在這個時候,不妨回想一下“大國工匠”的七步成功路,真的很簡單,真的很有用。如果能走完以上七步,那么恭喜,無論選擇的是什么工作,你都一定能成為塔尖上的那顆耀眼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