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寫《家書》
繪本《家書》出版后,我有一些機會跟大人和孩子共讀,更多的時候是聽到看到讀者談及他們閱讀時的感受,他們說這本書讓他們不知不覺間熱淚盈眶,他們問我最多的問題是,作品是不是寫的我自己家的故事。這本書并不是我們家經歷過的事情,是我們民族經歷過的事情。
用繪本的形式寫《家書》,也是因為我不認為繪本只適合講述幻想的、輕松而有情趣的故事,或者只有這樣的繪本才適合孩子閱讀并享受繪本閱讀的快樂。我想嘗試一本原創的繪本,以精簡的文字,表現戰爭、犧牲、懷念這樣嚴肅而重大的主題。我不能也不愿意回避戰爭的殘酷與傷亡的慘烈,但考慮繪本畫面的直觀表現,考慮兒童的接受與理解,我需要重點構思如何在兒童繪本中表現犧牲及犧牲帶來的巨大創痛。我想,在救亡圖存的民族危難時刻,軍人慷慨赴死乃職責所在,但他們對妻兒的愛與想念、不舍與牽掛,必定深刻地印在他們在戰爭中血與火洗禮的每個瞬間,直到他們生命的最后一刻。戰士與家人之間的至死不渝的感情,死亡與永別都不能隔斷的相互思念,還有中華民族千百年來舍身取義、家國一體的信念與情懷,是烈士及烈士家人英勇與堅忍的源泉,是作品表達的重點及主旨之所在。
《家書》通過父子繪畫這一戲劇性情節串聯作品,考慮了繪本呈現形式的特殊效果,更借此架構作品故事的核心張力,一對未曾謀面的父子用畫筆、也用內心的情感為對方畫像,借助時間和空間的隔絕與貫通、積累與沉淀,實現作品打動人心的情感力量。最后一個情節的設置也是要表達這種血脈的世代承接與延續,孫女最后出版“家書”,是晚輩對長輩表達的紀念,也是國家與民族對先烈的祭奠與緬懷的隱喻和象征。作品故事中的祖孫三代有名而無姓,就是想要用概括與代表的方式,向抗戰中犧牲的為數眾多的無名英烈致敬。
《家書》的畫者是一對年輕的夫妻,我寫故事的同時給出了一些畫面構圖的建議,但他們顯然有自己的創意和表現力,這部繪本因此較好地實現了圖文的共同講述。他們以寫實而樸素的畫風,黑白的基本色調,傳達故事內容的圖畫細節,很好地配合了文字有節制的呈現與表達。整個故事的文字只有200余字,講述的故事時間跨度超過一百年,為讀者預留出想象、感受、理解、思考的廣闊空間。
在一個童書展上我曾經注意到有一對外國老年夫婦,認真地翻看著《家書》,我不知道他們來自哪個國家,他的國家是否有過戰爭歷史,但我相信作品中表述的情感,是所有經歷過戰爭或者對戰爭有了解的人感同身受的。我也曾和一個高中二年級學生共讀《家書》,短短20分鐘,他在圖文閱讀中就發現了很多故事內容,并注意到了其中的意義表示:比如懸掛在墻上爺爺奶奶的結婚照在書中先后出現了五次;比如父子畫展不僅是紀念抗戰勝利七十周年,很可能還是紀念爺爺的百歲誕辰。最讓我意外的是,這個眼光敏銳的讀者告訴我作品的最后一頁,《家書》的封面出現在畫面里的書桌上,那一抹肅穆的藍色是整本圖畫書內文中唯一的色彩。我也把《家書》送給了我78歲的父親,他一頁頁翻看這本書,在結尾處他告訴我說,這是畫出來的一本小說吧。并指著《家書》最后一頁的一幅肖像——畫家有意放進去的,對我說:“這好像是你哦。”父親已經有了一些阿茲海默癥的癥狀,但他在作品中認出了女兒。這就是血脈親情。經歷過戰爭創傷、經歷過失去的人們懂,沒有經歷過的也能夠理解,只要他們心中有愛。(陳暉 作者系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畬族家訓族規的現代意義
已是最后一篇
-
畬族家訓族規的現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