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江蘇省南通市尊老金制度已實現市縣區全覆蓋。據介紹,南通全市發放的高齡津貼累計達6500多萬元,受益老人29萬。城市低保老人每人每年發放慰問金200元,農村低保老人每人每年100元。 民政部副部長竇玉沛去年底在江蘇無錫舉行的全國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推進會上曾表示,我國將建立養老服務補貼制度。對于低收入的高齡、獨居、失能等養老困難老年人,經過評估,采取政府補貼的形式,為他們入住養老機構或者接受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提供支持。 目前國內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已超過1800萬,并正以年均100萬以上的速度增長。中國傳統的尊老美德,在新形勢下需要不斷更新內容。尤其是中國人均GDP已經超過3000美元,經濟條件越過這個分水嶺之后,社會福利制度也應實現從補缺型向普惠型飛躍。不久前,為解決老年人家庭養老、社會保障和權益維護等方面出現的新問題,江蘇省專門出臺了一部新的地方性法規——《江蘇省老年人權益保障條例》。按照《條例》規定,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設立尊老金,對百歲以上老年人,按照每人每月不低于300元的標準發放長壽補貼。還要求各地根據實際情況,擴大補貼發放范圍,對80歲以上老年人發放高齡補貼。 人間重晚晴。老人的境況如何,既衡量一個地區富裕程度,更是衡量一個國家文明程度的尺度。現在很多地方,建立和推行高齡津貼制度既沒有一個時間表,更沒有實際行動,導致民政部的要求在不少地方被“架空”。這除了思想認識不足以外,也與我們相關制度不健全、不統一,專門的法律還不夠完善有關。一方面,盡管近年來事關民生的很多重要事務被納入政府預算,如基本養老、失業、城鎮職工基本醫療等分別納入各級財政預算編制范圍,但從中央到地方,高齡津貼尚未納入財政預算,這就給一些地方敷衍塞責提供了口實;另一方面,目前高齡津貼在國內并沒有作為一項統一的、成熟的社會保障制度得到確定,由于缺乏法律上的強制力,也使這項惠民之舉難以得到均衡推行。但不管怎么說,在老人福利制度化建設亟待完善的今天,以種種借口遲延建立和推行高齡津貼制度都是一種失職行為。 凡事都有起步之難,現在,國家提出實行高齡津貼制度,各地理應積極響應、步調一致,將高齡津貼納入各級財政預算,落實資金,把國家送給高齡老人的“紅包”不折不扣地送到老人手里。應該說,高齡津貼這項事關民生福祉制度,既有自上而下的強力推動,又有來自民眾的歡迎支持,理當得到令人滿意的落實。(吳學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