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基金”能做到“全裸”曬賬本,說明公益組織信息公開關鍵不在技術,而在決心和誠意 一年前,民間公益人梁樹新與貴州省青基會聯合發起“微基金”項目,幫助貴州山區孩子免費吃上熱騰騰的午餐。今年4月6日,“微基金”通過其官方微博發布了“項目執行過程披露平臺”。在專門用于信息披露的網站上,沒有專業的財務報表,而是如數列出每一筆“捐贈收入”和“捐贈支出”的詳情,金額都精確到小數點以后兩位。這就意味著,“微基金”每一分錢的善款流入和支出,都有據可查。(4月9日《中國青年報》) 在現有的公益組織和慈善項目中,“微基金”名不見經傳,規模也小得多,但卻貢獻了迄今為止最詳盡的慈善信息公開案例,被稱為史上第一部“全裸曬”的慈善賬本。仔細分析這個樣本,對公益慈善組織如何透明、怎樣贏得公眾信任,都有不少啟發。 “微基金”能做到“全裸”曬賬本,首先說明公益組織信息公開不是技術問題,而是決心和誠意的問題。如實公布每一筆善款的收支情況,在網絡條件下并不存在技術障礙,也不需要花費很大成本。“微基金”只有兩名全職工作人員,采用一個十多人團隊開放的信息系統,就可以實現精確到每一分錢的目標。他們能做到的事,其他組織應該也有能力做到。 也許有人會說,“微基金”規模較小,捐贈目標比較明確,所以公開起來會比較容易,對那些全國性大型公益組織來說,接收或者中轉的捐贈額驚人,尤其在發生一些重大事件時,集中捐贈一下子涌過來,信息統計難度很大。實際上,一些公益慈善組織,正是以這樣的理由,來解釋信息公開的滯后。不過,“微公益”雖然規模不大,但以接受個人網上捐贈為主,捐款來源非常分散,工作人員不多,管理并不輕松;而提供免費午餐這樣的項目,執行難度很大,尤其是跟蹤監督、效果評估并不容易。“微基金”信息披露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可以直觀看到花錢的效果。通過網站,可以查看每所受助學校的就餐人數、人均花費、信息報送人員姓名和執行情況反饋,甚至可以通過圖片看到真實的就餐情景。這樣“直觀而溫暖”的信息公開,只需通過一部智能手機就可以實現。 看到如此有誠意的信息公開,捐贈者自然更愿意把錢捐給這樣的組織。這對修復公眾對公益慈善的信心,重樹公益組織公信力,都是非常有益的。只有兩個人的公益組織能做到的事,其他公益組織肯定也能做到。 “微公益”的成功和信息公開上的優勢,也說明當前公益組織的結構還需要更豐富,更好地發揮民間“微慈善”的力量。當前,一些傳統公益組織出現問題,公信力受到影響,但民間蘊藏的慈善力量并沒有減弱,迫切需要找到表達的途徑。像“微公益”這樣民間公益組織,能夠發揮“船小好調頭”的優勢,也更了解基層的實際需要,能夠發現更新更可行的公益項目,在某一領域做得更細、更專業。 幾乎與此同時,由媒體人鄧飛發起的免費午餐基金,也公布了自己的詳細賬本。類似“全裸曬賬本”的組織越來越多,把信息公開的大門撐得更大,展示出“透明慈善”的更多可能性。而在與這些民間組織的合作和競爭中,傳統的公益慈善機構,也在發生潛移默化的變化,主動向草根公益人學習創新的精神、自請監督的精神、努力為捐贈者提供優質體驗的精神。將這種良性互動的動人局面保持下去,必將催生出中國公益的黃金時代。(丁永勛/新華每日電訊評論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