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將至,很多人也許想借機游玩一番,放松一下緊張的神經,也瀏覽一下祖國的大好山河與人文景觀。不過,這種如意算盤現在看來似乎難如意,因為景區門票價格的普遍上揚,讓游玩也成了一種負擔。 2007年,國家發改委下發通知,規定旅游景區門票價格的調整頻次不低于3年。國內許多景區的最近一次價格調整時間是2008年左右,今年恰逢這些景區的3年“解禁年”。記者采訪發現,全國部分景區門票已開始上調。未來數月全國將有超過20個知名景區門票漲價,漲幅從20%到60%不等…(4月25日《經濟參考報》) 現如今,漲價似乎已經成了一種潮流,不光是旅游漲,吃穿住用行,都在漲價,好像是哪個行業不跟風漲價就顯得落伍了,或者很沒面子似的。尤其對景區來說,又恰逢三年禁止漲價大限已過,這簡直就是漲價的天賜良機啊。于是,我們看到了,能漲價的都漲價了,不能漲價的也在絞盡腦汁想辦法漲價。在一片漲價聲潮中,景區原有的公益屬性似乎不見了蹤影,看到更多的是唯利是圖的逐利亂象。 誠然,國內很多景區都有經營任務,有的景區甚至成立旅游公司進行經營,但不管是什么方式在經營景區,都無法抹去景區肩負的公益屬性。不管是人文遺址,還是大好河山,其實都是公共財產,這些景區的經營者不過是代替國人在經營,這種身份決定了他們不能光想著掙錢,還得兼顧公眾享受其公益屬性的權利。 也就是說,如果景區真想漲價,應該開聽證會,還要向社會公布收支明細,這樣是否應該漲價,一目了然。既尊重了公眾的知情權,也讓漲價名正言順,景區也能排除漲價只為謀利的質疑。令人遺憾的是,景區完全遺失了其應有的公益屬性,儼然景區就是某地方或者某企業的私家莊園,他們想漲多少就漲多少,只考慮自己感受,而不在乎他人想法,這種獨斷之下的漲價行為,縱然能夠說出個一二三來,也很難獲得公眾的認可。 更何況,很多景區在漲價上又沒有表現出令人信服的舉動來,有的景區管理相當混亂。價是漲上去了,但漲完了之后,一切依舊,那漲價不就是為掙錢嗎?本來是主人欣賞一下大好河山,如今卻成了待宰的羔羊,被自家的管家宰的暈頭轉向,苦不堪言,這種角色的迷失與混亂,黯淡了那些景區管理部門的威信,如果連景區的文化內涵與自然風采都被損傷了,那可真是掙錢不要命了。(傅萬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