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體平庸 “基金會透明榜”毫無價值
兩年多來飽受爭議的中國紅十字基金會在近日發布的“中國基金會透明指數2012排行榜”上獲得滿分,和另外16家基金會并列第一名。據悉,該指數由研究性公益機構基金會中心網研發、清華大學廉政與治理研究中心提供學術支持。該排行榜顯示,全國2213家基金會平均透明度得分僅為45.79分,約占總分129.4分的35%,行業整體透明度得分“不及格”。 該榜單甫一公布,便激得公眾唏噓一片。“紅基會竟高居透明榜之首”?如此結果,與很多人的現實觀感實在落差太大。其實自去年始,“紅基會”在輪番的負面新聞后,聲名早已大不如前。在此背景下,仍斬獲“最透明”稱號,說得通的解釋大致有二:或是評選者漫不經心;或是競爭者太過平庸。而新聞中,“基金會整體透明度不合格”的結論,又直接坐實了后一種“解釋”的合理性。 當行業普遍不透明,所謂“透明度”評選,早已失去了價值。畢竟,“低水平的相對透明”,本質上仍是“不透明”。若對照公眾期待,“紅基會”乃至多數基金會,所展現的幾乎是一副保守、封閉的形象。不論公募基金會,還是非公募基金會,組織設置層面都高度行政化,賬目運作環節又未能引入嚴格的會計、審計機制……其后果是,各色名目繁多的基金會,只有募捐時方顯存在感。其余時間,則隱身于公眾視野之外。 可以說,“紅基會”身上的各式積弊,同樣是“基金會行業”的通病。只不過一段時間來,輿論保持了對“紅基會”的高密度曝光,才使之瞬間成了“最負面的標本”。但必須看到,有關注才有變革的可能!媒體、公眾對“紅基會”的持續圍觀,無形間已轉化成后者的進步動力:紅十字會副會長趙白鴿就允諾,“改進機制,確保捐贈信息準確透明”。(蔣璟璟) |
責任編輯:項麗
分享到:
相關報道
在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