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也是“機”,若慈善機構亡羊之后,自覺補牢,重新聚攏信任資源并非難事 1月7日,兩則關于慈善的新聞引人關注:2012年11月,廣東省慈善總會聯合媒體發起公益行動,號召為西部山區孩子捐款捐書,然而募捐30天,僅收到100元。(1月7日《工人日報》)1月6日,兒慈會13項基金被指從未捐助,兒慈會對此回應,因官網改版,信息還在填寫中。(1月7日《新京報》) 30天募捐100元,無疑是種尷尬的寫照。募捐遇冷,是因民眾吝嗇?其實不然,每逢災禍來襲,人們便慷慨解囊,已證偽了“愛心礦藏匱乏”的說法。只能說,這場公益募捐沒能激活潛藏人心的慈善能量。 意在濟貧的募捐,遭遇民眾“捂緊腰包”,不排除其宣傳面偏窄、處于非災禍的時間節點等因素,可毋庸諱言的是,它跟官方慈善機構的信譽滑坡有關。正因募捐機構難為公眾所信任,所以無以匯聚愛心暖流。 義捐不受待見,這并非首例。去年8月,深圳綠基會發動義捐活動,稱獲捐資金將用于城市景觀林帶建設,結果也遭到一邊倒的抵制。“拒捐”成為民眾的默契,與其說是慈善氣候欠佳,不如歸結為,這類募捐難以調動民眾的行善熱情。 而兒慈會13項資金顯示“零捐助”,受到一片質疑,也佐證了官方主導的慈善的窘境:因運作暗箱化,抑或善款流向不明,導致它動輒得咎。盡管“官網改版”的解釋或許屬實,可它的公信力下跌,卻是不爭事實。 應該說,官方慈善的公信力困境,“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而是負面形象疊集的惡果。從郭美美事件到善款發霉,它儼然掉進“丑聞烘烤——輿論詬病”的循環,損害了自身公信,也冷卻了民眾的愛心熱度?!?012年度中國慈善透明報告》中就顯示,我國慈善業“年度透明指數”為45.1分,與人們期待相差甚遠。 在此情境下,募捐遇冷,也是為公信危機“償債”。拒捐成人們的道德選擇,正是對慈善現狀的不滿,是種迂回的監督訴求表達——慈善信息不夠透明,行政主導下的慈善運作效率低下,慈善下指標攤派,“雁過拔毛”式的利益攫取等沉疴,都在消解著慈善的感召力,都亟須糾偏。而網友爆料,將兒慈會推上輿論風口浪尖,也是對慈善運籌的積極監督?!霸趫龅谋O督”,是對慈善機構規范運作的倒逼。 慈善業的“內傷未愈”,確需刮骨療毒。事實上,基于官方慈善的信譽流失,政策性救贖也在日益邁進:前不久,民政部等要求慈善機構公開善款來源去向;北京還擬建統一的慈善信息化平臺,規定慈善機構不及時公開最高罰3萬。制度補全,有助于慈善業信譽空格的填補:當善款不再在“閉門操作”中成謎,運作效率得以提升,慈善機構去“行政化”的步子也日趨穩健,慈善解凍,就不會遙遠。 募捐遇冷,映襯了官方慈善的窘迫,但它未必全是壞事——“危”也是“機”,若慈善機構亡羊之后,自覺補牢,恪守價值序列,早些責任歸位,聚攏信任資源并非難事。換言之,當慈善業脫胎換骨,烙上“責任”印記,募捐善舉與社會愛心噴發之間,也就能找到無縫的對接路徑。(佘宗明) |